同志们:
前一段时间,*书记专门抽出三个半天,到三个风景区进行了调研,并给大家布置了座谈会这个任务。刚才,大家针对*旅游业的发展,畅所欲言,献计献策,既有对以前工作的分析,又有对今后发展的启发,看来大家准备得很充分、思考得很深入,提出的一些建议也很好。我想,只要大家把这些好的想法转化为实际的行动,*旅游业一定大有希望。下面,在*书记作重要讲话之前,我先谈几点意见:
一、要以市场定产品。旅游产业价值链包括四个环节:一是资源,二是产品,三是渠道,最后是客源市场。从资源到客源市场,每个环节的价值不断增加,但由客源市场实现其最终价值,如果没有最后一个环节,再好的资源和产品都等于零(中国的人造景观死亡率非常之高,几乎高达90%,全国目前2500多个各类主题公园,也是70%以上亏损,国内一些“叫好不卖座”的现象,教训已经够深刻了。这些投资几千万以上的景区,只是解决了“怎么做”的问题,而没有回答“为什么这样做”,更没说清楚“到底为谁做”)。所以旅游开发,一定要瞄准客源市场,策划在前,规划在后。(现在已经到了休闲旅游的爆发期,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人们将普遍产生休闲需求,达到3000美元时城市就会有休闲经济的爆发,现代人也已经不满足“下车拍照,上车睡觉”,更多的是注重全程身临其境、参与其中、神游其内,也就是由“大饱眼福”转为“心满意足”)。我们旅游产品开发,关键也在于旅游者是否在*获得独到的一种幸福体验。但目前来讲,我市的开发总体上仍是小打小闹,*山是盯着山上搞改造、搞开发,周边的水库、山林等未能有效利用起来,遍地是金不识金;*山的人气还不旺,基本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山景点建设、基础配套等还很欠缺,游客来了基本上是走马观花,留不住客仍是一个最大的问题。
策划分析*的旅游产品,打宗教神秘牌是*得天独厚的资源,就是要做好*山、*山的宗教旅游文章;打生态休闲牌是*今后旅游发展的重点,是解决留不住客、增加旅游效益的关键,具体就是要做好*山、边城、农家乐等方面的文章。通过这段时间的思考,我感到,我们在做好已有宗教旅游文章的同时,要下大力气发展休闲旅游,首先要有大手笔,比如*山的开发,要把整个*山都作为*山的腹地、把*山周边的大小水库整合成一个大景区来整体打造;其次要有快速度,旅游开发具有周期性,这种休闲旅游区需要超前运作,不干不行,干慢了不行,标准低了更不行,必须启动的比别人更早,做得比别人高明。现在休闲旅游刚刚兴起,从某种程度上讲,市场份额能占多少,关键取决于我们推进的速度。第三要挖掘深度。比如我们发展宗教旅游,我觉得主要还是围绕人们的祈福心理,怎么样进行深度开发的问题,怎么样让游客从中得到感悟和回味(我们不能学金坛,老想着给山上多建几个庙,游客不爱这个)。游客爬到山上,只会认一个大庙,听人说还很灵验,他就去烧注香拜个佛许个愿,心里一阵欢喜就行了。我们为什么不能搞些仪式化的东西,把游客祈福纳祥的需求做得更深一点?比如法会道场之类,把它变成每天都搞的一个固定仪式,让游客每次来都能看到,都能参与。最好每人再送他一个小物件留做纪念,比如送一块石头,这种石头也就块把钱一个。但游客很高兴,因为是祈福纳祥过的,人有的时候就愿意这么自我安慰一下。再比如*山的隆昌寺,如果单纯把它当作一个宗教场所,我估计意义不大,因为游客不会管你去争佛教界的什么第一第二。为什么就不能把它看成是*山休闲度假当中的一个“空间情境”呢?“大山深处的千年古刹”,听着都觉得是一种诱惑,给人许多遐想,在这里人们可以得到佛的慰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