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我市与往年相比,实现了三大突破:一是接待国内外人次首次突破40万大关,达到42.58万人次,同比增长61,增长幅度创历史新高;二是实现旅游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0819.5万元,同比增长102.92,首次实现成倍增长;三是旅游人次和收入在全省的位次由第五位跳跃到第三位。旅游业的迅速兴起,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十一”期间,全市宾馆、旅店实现收入2596.69万元,饮食业实现收入2380.3万元,交通业实现收入2163.91万元,门票、导游实现收入2055.71万元,旅游商品实现收入1298.34万元,娱乐业实现收入324.59万元,分别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24、22、20、19、12和3。黄金周期间,各地土特产品的市场销售喜人。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得益于部门之间整体联动和协调配合,得益于强势促销和大力宣传。(二)
当前,我市假日旅游经济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旅游接待设施和服务水平还不能适应游客快速增长的需要。首先是旅游交通车辆问题。截止目前,我市还没有一家专门经营旅游客运的公司,豪华及标准的旅游车数量也极为有限,并且费用高于武汉和周边地市。这样,既加大了旅行社经营成本,我市相关产业也失去了一部分商机,同时也轻易出现服务不规范问题。其次是接待宾馆、饭店的设施和服务与相应的星级标准不相符问题。县(市)主要是规模小、接待能力差。市区主要是游客普遍反映国庆节期间,天气尚热,房间却不开空调,与星级标准不符;还有些服务人员在与客人发生纠纷时,态度粗暴,甚至威胁客人。
第二,持证导游总量少,整体水平不高。据统计资料显示,从1990年至2002年3月,我市取得国家导游资格证人数为76名,其中只有4人获得初级导游证,没有1人获得中级或高级导游证。在76名持资格证的导游人员中,目前也只有57名在岗。从2000年到2002年,市旅游局为90人颁发了“襄樊市地方导游证”,为30人颁发了“景区(点)导游讲解员证”,导游从业人员不足200人,持证率仅有30多,还有相当一部分景区和旅行社没有一名持证导游员。在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就出现了客人需要导游却没有导游或对导游服务不满足的情况。
第三,地方特色旅游商品不多,游客平均消费水平偏低。据抽样调查,今年“十一”黄金周,我市游客人均天天花费390.6元,与全省平均花费597.42元相比还有较大距离。缺乏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游客有钱花不出去,是我市旅游发展中多年来未能解决好的问题。这样,既影响了游客的游兴,也影响了我市的旅游创收。
第四,极少数景区工作人员素质差,服务意识淡薄,甚至粗暴待客。有个别景区少数工作人员对待客人不文明,不礼貌,不细心,不周到,“窗口”的服务意识不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襄樊旅游经济的发展。国庆节期间就有6名武汉游客投诉:因情况不明,错入了某景区入口,治理人员不是耐心解释,而是扣手机,夺像机,粗野地对待客人,严重损害了襄樊的旅游形象。
第五,社会治安问题也较为突出。在今年黄金周期间,游客投诉遭碰到了抢耳环、盗手机、拦车、拦路敲诈等事件。虽未酿成大祸,但影响极坏。
(三)
以上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设施上的硬件问题,也有熟悉上的软件问题;既有个人素质问题,也有治理水平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专题研究,逐一解决。
1、关于旅游基础设施滞后的问题。在食宿接待上,各县(市)若暂无能力扩大,可尝试采取发展农家旅馆等措施,但要注重规范运作,非凡是设施标准和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