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开发促保护、开发与保护同步并相互促进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模式。坚持生态的可持续性,与基本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资源的维护协调相一致;坚持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性,与我县的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相协调;坚持经济的可持续性,使我县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自然资源得到有效的管理。
(二)突出文化特色,打造特色旅游精品。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旅游的生命力,旅游活动的本质既是对异域文化的考察和感受,以满足自身特殊的精神享受。独特的文化内涵是形成旅游吸引力的关键。因此,我县必须以独特的民族风情、民族文化包装自然景观,开发出以参与式民俗风情为特色的大众观光旅游产品。重点建设xx民族文化村和百花岭景区的同时,抓住国家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工程建设项目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分批次、有重点、高规格地建设几处具有浓郁的民俗民情的民族村寨,原始地保留民族民居建筑模式,使游客切身融入到边疆少数民族的文化氛围中,以民俗民风为强的吸引力,以农家接待服务为中心,打造泸水民族旅游文化精品。
(三)统一规划,重点建设,创泸水旅游新形象。根据州委、州政府“三年打基础、五年创品牌、八年成支柱”的旅游发展奋斗目标,紧紧围绕“两线、一中心、一景区、一风情”(即:“一中心”指xx旅游服务中心;“一风情”指具有xx特色的傈僳风情文化;“两线”指东西方向的xx乡至xx镇、南北方向xx乡至xx乡的旅游线,涵盖了xx县所有乡镇,两线交汇点为xx;“两景区”指xx边境生态旅游区和xx大峡谷入口处景;“三大开发基地”指xx镇及其附近地区、xx镇、xx大峡谷)的发展思路,认真建设以xx为中心的xx大峡谷游客集散中心;在城市规划建设和新区开发中着力体现民族特色;重点推出多声部、澡塘会、“上刀山、下火海”,努力办好“阔时节”;充分挖掘xx“驼峰”坠机、抗英斗争等爱国主义题材;进一步开发茶山人、勒墨人的民族民间文化,依托民族文化产业推进旅游业的大力发展,积极引导群众建设农家乐接待点,将百花岭、新建、子克、小沙坝建设成为提供游客体验民族风情、民俗文化的旅游村,以强烈的文化意识全力打造泸水旅游品牌,逐步建设成国家三a级以上的精品旅游区。
(四)进一步加强对旅游行业的管理。组织交通、文化、旅游、建设、卫生、工商、质监、食品、商务、公安、消防等部门,加强对旅游市场的整顿与治理,切实纠正和克服违法经营、无序竞争、管理松懈、监督不力等现象。优化旅游环境,保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对旅行社、星级饭店和景点景区动态管理,抓好旅游业人才培养,造就一支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对导游人员加强培训,严格管理,提高导游服务水平。加强旅游行业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职业道德水平,逐步开展创建文明窗口和优秀旅游村镇活动,为旅游者提供文明舒适的旅游环境。
(五)加强领导,落实工作责任。成立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交通、文化、旅游、建设、卫生、工商、质监、食品、商务、公安、消防等部门为成员的假日旅游协调领导小组,按照
州委、州政府的要求,进一步明确责任,确保经费到位,接待有序,办好2008年登埂澡塘会、傈僳“阔时”旅游文化节,组织好百花岭、新建村农民合唱团和其它民俗民风活动,进一步提升吸引力。
旅游业的发展,我们才刚刚起步,初浅的探索还不够深入、不够系统,与各级领导要求还有一些距离。但我们相信,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开创旅游业发展新局面,实现既定的奋斗目标。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