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态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由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生态保护监管能力不足,生态旅游发展中的一些环境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生态旅游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其主要表现为:
一是生态旅游认识不清,概念泛化。一些地区在制定发展规划时,缺乏对生态旅游的完整认识,仅仅将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产品,作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龙头,这种标签式使用直接导致把大众旅游的开发方式和经营管理方式照搬到生态旅游区,开发管理不当,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二是相关规划交叉,环保监管能力不足。一些旅游开发项目缺乏全面科学的环境规划,一些自然保护区规划、经济发展规划、企业旅游发展规划都在景区内发生作用,规划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存在相互交叉、冲突的现象。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旅游发展规划中也尚未发挥有效作用,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国内旅游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不到30%。一些景区日常的环境监测和监管能力不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时有发生。
三是社区参与不足,生态旅游的教育功能发挥不够。一些当地社区往往被排除在生态旅游发展之外,不能全过程参与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经营,仅仅出售一些简单的旅游商品,当地社区受益的比例不高。生态旅游区的一些导游、工作人员需要良好的专业培训,把自然生态等科学知识讲解给游客,从而达到通过旅游活动,让游客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的目的。
(二)生态旅游发展面临的机遇
首先,生态旅游是提升生态文明理念的有效方式。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生态旅游的核心是保护生态环境,游客在生态旅游过程中丰富认识、陶冶性情,进而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当地社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获得收益,双方互惠互利,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因此,生态旅游发展越普遍、越深入,接受生态环境教育的人越多,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就越高,就越有利于提升生态文明理念。
其次,我国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广阔前景。据统计,到2007年底我国共有各类自然保护区2531个,世界文化自然遗产35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87个,国家森林公园660个,国家地质公园138个。这些国家重点保护的区域,生态系统保存相对完好、生物多样性丰富、植被和地貌景观多样,一些地方还同时是自然和历史文化遗迹相融的区域,这些都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正在编制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规划》划定了一批限制开发区域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这些区域维护着国家生态安全,不允许过度开发,非常适合发展生态旅游。
第三,生态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接待国、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在这个阶段,人们的休闲度假旅游需求将快速增长。生态旅游能够在生态环境、社区和旅游企业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利关系,有利于提高我国旅游业的整体水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发展。作为环境友好型产业,生态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时代召唤。
二、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一)加强规范管理,管护能力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