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的新兴支柱来抓,按照“景区创a、宾馆创星、服务创优、管理创新”的发展思路,确立了“党政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示范带动”的工作方针,不断加强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和对重点工作的具体调度,召开了全县旅游发展大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编制了全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实施了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打响大别山主峰白马尖和新中国第一坝佛子岭水库两大品牌。
一是建立了有效的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县委、县政府成立了高规格的旅游发展指导委员会,县几套班子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经常深入景区,召开现场办公会、工作调度会;大别山主峰景区与所在乡镇建立了月度联席会议制度,佛子岭景区成立了县级创建4a工作指挥部,实行按月调度制度,有力推动了重点项目建设。
二是建立了有效的投入保障机制。从2007年开始,县政府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专项资金,每年实际综合投入2亿元以上,累计投入超过10亿元,用于旅游景区开发和外围道路等配套建设。2008、2009连续两年共拿出120多万元重奖发展旅游业先进单位和个人。
三是建立了有效的服务质量提升机制。不断强化行业建设,通过组织导游员岗前培训、景区讲解员培训选拔、宾馆服务业技能大赛等活动,激发旅游企业争创星级旅游饭店和诚信旅游社的热情,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全县旅游市场的诚信度和美誉度明显提高。
四是建立了有效的市场开拓机制。针对不同的客源市场,打造相应的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游客接待量逐年攀升,2009年突破百万大关,创旅游综合收入4亿多元。
客观地讲,我县旅游业近年来的确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总体来看还处于起步阶段、初级阶段,与“旅游大县”、“旅游强县”相比,与周边县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一是旅游产品内涵不够丰富。全县对外开放的景区中,仍以观光、度假项目为主,缺乏参与性娱乐项目、富有文化内涵的项目;农家乐经营户较多,但基本上以餐饮为主,缺乏配套服务项目,规模不大、规范不够,乡村旅游景点的开发有待加快。二是外部配套设施不够完善。主要是交通设施,尽管我县持续加大了投入力度,但是受山区条件的限制,景区通达能力较差这一瓶颈没有得到根本破解,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三是市场营销不够有力。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宣传推介活动偏少,推介形式不够丰富,营销网络不够健全,效果不够理想。四是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加强。目前我县仅有持证导游20多人,相对于超过百万人次的年接待量明显不足,宾馆饭店、旅游餐馆和农家乐的服务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上述存在的问题与差距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们工作中务必努力解决的重点和难点。下一步,我们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要求,围绕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战略任务,继续按照“四创”发展思路,着力提升景区品位,丰富产品内涵,把大别山主峰白马尖、新中国第一坝佛子岭水库建成国内知名品牌;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旅游道路等级,实现进入景区无障碍的通达能力;强化旅游宣传营销,建立完善的旅游宣传体系和营销网络;全面提升服务质量,打造游客满意的旅游目的地。力争到“十二五”末,新增国家5a级景区1个、四星级以上饭店3家、四星级以上农家乐5家,实现年接待游客量300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