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重点地推进奠定了基础。
二是必须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首位。推进新农村建设,经济是基础。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不断增强农村的经济实力。按照市委、市政府“三化促三农”的基本思路,通过实施农村产业发展工程,大力发展区县经济,促进了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三是必须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新农村建设,必须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和机制,不断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市委、市政府制订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性文件,形成了一整套惠农政策体系,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扩大。今年市级财政新增支农资金3.85亿元,达到12.5亿元,成为“以工哺农”的主要渠道和重要手段;市有关部门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强化了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加快了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步伐。
四是必须坚持让农民群众得实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从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给农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今年我们实施的文明生态村创建工程、“351”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低收入群体增收“三个一”工程、农村饮水管网入户工程、农村户厕改造等,均着眼于解决农民上学难、看病难、行路难、饮水难等民生问题,加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向农村延伸的力度,尽量做到进村入户、落实到人,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受到农民的称赞和拥护。
五是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不同情况,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按照郊区区位优势、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情况,提出了融入城市型、城镇带动型、中心村聚集型、特色村开发型和自然村建设型等五种新农村建设模式;在文明生态村建设标准上,提出示范型和标准型两种类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七是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加快新农村建设,依靠农民的辛勤劳动、国家的大力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形成强大合力。我市建立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系统联合推动机制,实施市级系统包区县,所属部门、单位和重点企业包乡镇村的制度,形成了上下联动、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据统计,仅农口支出的8.4亿元扶持资金,就带动区县镇村、企业个人资金投入近40亿元,体现了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调动了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民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必须看到,我们在新农村建设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有些地方认识不到位,理解有偏差,对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和紧迫性认识不足,个别地方不注重发挥自身力量,还存在等靠要思想。个别地方没有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不够。二是有些村庄重环境整治,轻经济发展,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环境整治,对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等任务重视不够。三是有些干部急于求成,工作简单化,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将建设新农村作为短期工作目标来要求和部署,缺乏对长远发展的统筹谋划。四是农民持续增收困难加大,受农资价格上涨过快、政策增收效应减弱、有效就业不足、工资性收入增长难度越来越大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要保持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10%的增长速度需要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正确认识我市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正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