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区。按照国家农发办的要求,我省将根据各县耕地面积及主要农产品的产量、产值、商品率等主要指标,参考有关部门的界定办法,确定我省的农业主产县及粮食主产县,实行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倾斜,重点投入。今后全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要将新增资金集中投向农业主产县特别是粮食主产县,非重点区域的县也要围绕当地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品和优势产业,安排建设项目。继续加大对苏北地区的扶持力度,确保50%以上资金用于苏北。苏北的黄河故道地区涉及徐州、宿迁、淮安、盐城四个市14个县(市),是淮北地区的经济贫困带,交通闭塞,农民收入较低,生产条件差,近期,省局将部署开展黄河故道地区发展规划,将这一地区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区域,积极争取省政府纳入专项开发范围。尽早启动进行三期项目,积极争取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为苏北地区农业综合开发提供保障。对全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实行总量控制,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逐步建立项目县退出机制和项目县轮换滚动开发机制,对苏南地区一些基本没有开发潜力项目县,要及时退出开发范围,对具有开发潜力的县(市、区)要积极争取国家将其纳入开发范围。
(二)以建成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为目标,配套建设农田基础设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农业综合开发的农业基础设施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农田基本建设,更不能就中低产田改造而改造。各地要按照省政府的16个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总体规划和省局制订的优质稻米和特色蔬菜实施计划,每个县确定1-2个主导产业,突出种植业,制订好3年发展规划,按照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的需要,确定重点实施区域,要严格按规划组织实施,不得随意调整,今后三年土地治理项目一律在规划的区域内组织实施。一年一小片,三年一大片,积极培育发展优势农产品基地。要严格控制项目个数,每年每个县土地治理项目财政投资在500万元以下的只能安排1个项目,财政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至多安排2个项目。每个项目只能有1个项目区,项目区乡镇要集中连片,每个乡镇治理面积不低于5000亩。要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的永恒的主题,当前不仅要注重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更要注重种植业、养殖业内部的品种、品质结构的调整,切实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效益。在具体建设内容的选择上,要按照优势农产品发展的要求,缺什么补什么。项目区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应作为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项目区无公害、绿色食品的申报检测费用、农机具、苗圃建设等可以适当补助。为保证项目一次建设,长远受益,今后所有的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均要规划在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
(三)集中资金,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当前农业综合开发正由项目建设向产业建设转变,要以发展优势产业为目标,围绕优势农产品发展安排项目,投入资金决不能"天女散花",要收拢五指,形成拳头,突出重点,集中投入。积极整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省丘陵山区、高沙土地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以及滩涂开发项目用于农产品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做大规模,确保开发一片,成功一片,带动一片,致富一片。土地治理项目要重点用于粮食、棉花、油料、蔬菜等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要将70%以上的资金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多种经营项目也要重点扶持经济林果、茶叶、水产、畜禽等生产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无偿资金要重点投向公益性基础设施,体现政府扶持农业、扶持农民的阳光雨露。
二、实施倾斜扶持政策,扶大扶优扶强农业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抓好龙头企业。农业龙头企业的触角伸向国内外市场,面向千家万户,是联结农户与市场的桥梁纽带,肩负着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