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义教育基地,壮大了光雾山歌舞团,修缮了文博史迹和乡村文化大院,促进了文艺事业的全面繁荣。
3、文化机构不断健全。在片区设置了文化宣传员,在有条件的乡镇建成了文化站点。文体事业有机构、有班子、有队伍,职能不断加强,作用进一步得到发挥。
二、机制创新彰显先进文化活力
2004年,在发展基层文化的实践中,南江县委宣传部注重人才培养,在用人机制、激励机制上大胆改革,使文艺工作充满了活力。
1、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设专兼结合的文艺创作队伍。人才是第一资源,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在实践中,宣传部着力建好四支队伍:一是文学评论队伍。以前南江最缺的就是文艺评论人才,今年宣传部在专业队伍和业余队伍中确定了一批人员,让他们专攻文学评论,改变了过去光写不评的弊病,使文学创作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二是管理队伍。推行文体办工作人员竞争上岗,实现了管理人才队伍年龄结构和知识层次的合理搭配。三是专业人才队伍。以县城文化单位和专业协会为依托,推行全员聘任、岗位管理制度,为专业人才脱颖而出创设了良好氛围。四是业余创作队伍。主要是开发引导业余文学爱好者和离退休人员的热情和创造力。通过努力,一支专兼结合的文艺创作队伍逐步发展壮大,一批创作人才脱颖而出。
2、创新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文艺工作者的创造热情。2004年,县委宣传部下发了《加强文化宣传工作激励机制的意见》,采取绩效挂钩与重奖优待相结合 的办法,利用人才资源优势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在特色上做文章,在精品上下功夫,合作协作,精心打造具有南江特色的文学精品。对在市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的作品,各单位都按一定的标准发奖,年终全县综合评奖。对出版专著的作者,县委宣传部都要给予部分资金支持。激励机制的创新,极大地激发了全县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诞生了一大批文化精品。
三、精心策划打造先进文化精品
2004年,南江县委宣传部通过精心策划,以文化为纽带,以光雾山旅游为品牌,以光雾山旅游文化、红军文化、民俗文化为核心,组织了一系列文化活动,推出了一大批文化精品,结束了以前散兵散打的局面,推动全县文化事业步上了一个新台阶。
2004年6月,由县委宣传部策划,县委与四川省作家协会共同举办了“中国·四川光雾山文学笔会”,中国作协副主席蒋子龙、江西省作协主席陈世旭、著名诗人舒婷等30余位省内外著名作家、诗人莅临光雾山,盛赞光雾山山奇水秀,进行了为期5 天的采风并创作,拍摄风光照1000余帧,留下墨宝10余幅,创作诗歌、散文作品40余件在《四川日报》、《云南日报》、《江西航空》杂志等报刊刊出。7月底至8月初,邀请了香港作家代表团来南江观光采风。作家代表团先后参观了光雾山景区和绿色产业基地,深感南江的山好水好风景好,并拟在香港出版一本讴歌光雾山景色的文学作品集。10月,由四川省作协、南江县委宣传部主编,作家出版社出版了《走进光雾山》文学丛书,诗歌、散文、故事、歌曲、风光名胜、民歌六集,收录了“光雾山文学笔会”作品及省内外名家、本地作者以南江为创作题材的优秀作品1000余件。同时,县委宣传部还组织编印了《绿色南江》画册2000册,作为文化外宣精神对外交流、促进了南江文化对外传播,塑造了南江新形象。通过精心策划的一系列文化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南江的知名度,活跃了南江的文艺创作氛围,推动了南江文艺事业的繁荣。
四、重点突出引领先进文化方向
县委宣传部以组织实施“五个一工程”为重点,紧紧围绕迎接党的十六大、推进改革、开放、发展这一重大主题,组织创作生产一批讴歌党的丰功伟绩,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