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后土,把人民作为自己的衣食父母,但在坚持以人为本上也曾出现过一些偏差,战争年代的“肃反扩大化”,和平时期的“文化大革命”,都给革命和建设造成了极大损失。我们党走过的历程证明,什么时候重视人、关心人,前进的道路上就有强大的力量;什么时候忽视人的思想、忽视人的利益和需要,党的事业就要遭受挫折。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这是大大小小执政规律中最根本的规律,也是方方面面执政要求中最本质的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就是要求我们确立人的主体地位,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正把人民群众当作国家的主人、建设的主体和事业的主力。从这个角度来观察,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执政为民,就是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办公室工作是为党的工作大局服务的。只有围绕服务对象来讲服务,依托服务主体来搞服务,才能顺水推舟、登高望远,创造出骄人的业绩。
3.以人为本既回答了价值观的问题,又回答了政绩观的问题。价值观与政绩观是有机统一体,政绩观是价值观的实践形态之一。所谓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其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
价值观不同,人们的行为方向、态度、方式也就不同。以人为本关注的正是人的价值,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现实的、适时的需要作为价值取向。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就是要让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生活过得更加殷实;就是要深切关注人的发展状况和人的价值,把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与人的发展的合理性统一起来,坚持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整体推进中向更高层次的社会主义文明迈进。同时还要看到,人的价值不在于只满足每个人自己的需要,还在于能够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大力倡导每个社会成员都成为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所谓政绩观,就是对政绩所持的态度,包括为谁创政绩、怎样创政绩、如何评价政绩等等。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政绩观,就是要在尊重人的利益和权力的前提下,创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政绩,创“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政绩,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政绩。在政绩评价上,既要看经济建设成果,又要看社会进步成效;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变化;既要看硬环境的加强,又要看软环境的改善;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势头,又要看持续发展的后劲。而离开人来谈“价值观”是毫无价值的,离开人来谈“政绩观”也是谈不出什么政绩的。
[nextpage]
4.以人为本既回答了出发点的问题,又回答了落脚点的问题。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生在世,离不开吃穿用度、安居出行、旅游娱乐、精神享受乃至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等。因人的种种需要,各行各业便应运而生。人为自己的生存而建设创造,同时又不断享受着各项建设创造的成果。世界在人的改造中变得绚丽多彩,社会在人的创造中呈现勃勃生机。因此,我们做任何工作,出发点是人,落脚点也是人。我们讲加快发展,其核心就是要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包括生存的需要、情感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应该看到,人不是机器,不是被奴役的对象,不是被控制的工具。人,有自己的人格,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尊严。人需要关心,需要理解,需要满足。有人说,在“农业社会,人是植物”;在“工业社会,人是动物”;在“信息社会,人回归人”。现在,我们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在履行职责、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我们要把以人为本作为一种指导原则、一种检验标准,努力从群众最希望办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抓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不搞有名无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