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不足以平民愤,不足以刹住歪风,不足以树立正气”。这里用古词表达庄重严肃的感情色彩。《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之797页,“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言必称希腊”表达的是幽默、讽刺的意义。《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之186页,“釜底抽薪,焉能惧怕烫手,即使作出牺牲,也义无反顾。”这里用古词使语言变得简洁匀称。其他常用的古词有“一言一蔽之、惟其如此、之所以、失之于、因其、岂能、若干、尚、余、而、甚、之”等虚词,以及部分成语、典故。
(5)方言、熟语借用。毛主席教导我们,要善于学习人民群众的语言。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民间蕴藏着丰富的语言矿藏。如方言“名堂、把戏、搞、垮、别扭、蹩角”等,惯用语“开倒车、耍花招、走过场、开后门、打游击、敲边鼓、碰钉子、开绿灯、磨洋工、不晓得、打退堂鼓、唱对台戏”等,歇后语“韭菜拌豆腐——一青(清)二白,老牛追兔子——有劲使不上,石碑上钉钉子——硬碰硬”等等。这些语言来自于民间,流传于民间,有很强的表现力和生命力。恰当地选择使用,不仅能使语言富于变化,而且可使讲话更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
(二)变换句式。善于选择句式可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文似看山不喜平”。讲话稿也一样。如果通篇都是陈述句、祈使句,平铺直叙,句式单一,那必然是平淡无奇、毫无生气的,必然会使念者无味,听者乏味。要使语言活脱跳荡,不妨在起草过程中尤其是修改过程中变化一下句式,换一换口味。
1、不妨用用设问、反问句。设问、反问能引起听众对所要讲的问题的注意,达到强调某种观点或感情的目的。如“用什么东西向他们普及呢?用封建地主阶段所需要、所便于接受的东西吗?用资产阶级所需要、所便于接受的东西吗?用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需要、所便于接受的东西吗?都不行。”(摘自毛主席讲话);“什么叫领导?领导就是服务”;“这就要问,什么是人权?首先一条,是多少人的人权?是少数人的人权,还是多数人的人权,全国人民的人权?”(以上二句摘自邓小平讲话)。
2、不妨用用转折、递进、因果关系复句。恰当地使用复句,可以起到强调某种思想或观点的作用,甚至产生一波三折、一唱三叹的美感。如江泽民同志*年1月在中纪委第四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这一特色比较明显。如“有的领导干部对出现的问题,不仅不能见微知著,而且问题已经比较严重了,还麻木不仁,甚至包着、护着,该教育的不教育,该批评的不批评,该查处的不查处”。又如原省长周伯华*年6月在省直单位、市(州)主要负责人会议上的讲话,讲到改进工作作风时,也用了这种句式。“实践证明,越是牵涉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越要注意改进作风,坚持深入实际,讲究方式方法;越是面对矛盾、困难和问题的时候,越要坚持做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严格程序;越是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的事情,越要抓具体、抓深入、抓到位”。“总结嘉禾教训,决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更好更健康地发展;决不是不要干部的积极性,而是要把干部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决不是不要干部敢抓敢管,而是要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办事”。
3、不妨试试肯定与否定、正面与反面连用。如党的*大报告在论及党的作风建设时强调:“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不能有任何偏离;必须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决不能以权谋私;必须把对上级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统一起来,决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必须在工作中坚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