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活泼,关键在于动词、副词、形容词的使用。所以,掌握一定数量的动词、副词、形容词很重要。如表强调的副词“务必、非得、千万、任何、坚决、一定要、决不能”,表态度的副词,“毫不含糊、坚定不移、毫不动摇、从来没有、始终不渝”等等,都要储备于胸,以备一时之需。学习词语关键在于做有心人,多看、多记、多体会。如胡锦涛总书记*年8月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生动记录了……。科学总结了……,集中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遵循了……,顺应了……,反映了……,抓住了……”其中动词和形容词的使用就相当生动、贴切。作为起草文稿的同志来说,看到此处,都应该好好体味一下。词汇仅仅记住还不行,还必须会用、活用。
(1)同义(类)词连用。即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一组同义组,或表达同一主旨的一组同类词用于一句话之中,达到复沓、排比的效果,使语义更为丰富、更为完足,语气更为强烈,语感更为上口。如“《江泽民文选》全面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孕育、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汉族和少数民族人民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同甘苦、共患难”、“对严重危害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的错误行为,决不能迁就,妥协和退让”,是同义词的连用。“这次打击走私活动要做到决心大、行动快、措施硬、惩治严”、“对新事物要鼓励试、允许看、不争论”、“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都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是同类词的连用。需要说明的是,同义词的连用并非语病,而是现代修辞格中的一种,我们不必担心被人诟病,尽管放心使用。
(2)同义(类)词替换。即在同一个词需要反复使用时,为避免雷同,可对其进行同义词替换,轮番上场,以增加语言的变化。如省委副秘书长张文雄同志在一篇文稿中论述“五个统筹”时,就采用了这一办法:“统筹城乡发展,重点要……。统筹区域发展,关键要……。统筹经济发展,必须……。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害是……。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出路在于……”。试想,假若五句开头都用“重点要……”,还能如此独具匠心吗?笔者在起草一篇关于发展肉牛产业的讲话稿中,也将通用的“从……来看”改成“从发展规律来考察,……。从地理区位来审视……。从资源条件来分析,……。从发展现状来判断……。从市场前景来预测,……。从外部环境来观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当然,这种效果一般人是熟视无睹的,只能留给细心的人、对语言特别敏感的人来欣赏。
(3)反义词并用。即将一组意义相反的词语用于一句之中,起到加重语气,对比强调的作用。如“加强水利建设,要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以上三句摘自江泽民讲话),“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定会出现新旧碰撞、好坏交织、利弊伴生的复杂局面”、“对材料进行郑重而不繁衍、深刻而不肤浅、系统而不零碎的分析、综合、提炼、抽象”(以上二句摘自李瑞环讲话)。这种一抑一扬的用法,可使语言变得新鲜、活脱。
(4)古词今用。这里指的古词即指来源于古代文言著作的“文言词”。我们虽然强调讲话稿不要文白夹杂、文言与现代白话混用,但由于文言词所表示的事物和现象还存在于本民族现实生活中,而且可以表达一些特殊的意义和感情色彩、语体色彩,故视情况可以适当使用。运用得好,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之168页:“如果有人胆大妄为,我行我素,另搞一套,一切后果由他自己负,勿谓言之不预”、“杀一才能儆百!不这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