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代表议案2件、意见和建议174件,办理政协委员提案112件。加强和改善了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进一步建立完善了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推进了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进一步扩大了基层民主。加强了机关效能监察、经济软环境投诉、市长公开电话建设,有效开展了机关测评,优化发展环境的各项政策措施得到较好落实。规范信访受理、办理工作,没有重大群体越级上访事件发生。稳步推进“平安**”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软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强。加强了安全监察,杜绝了重大事故的发生。
二、“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目标及2006年工作打算
根据“十一五”时期的新形势、新任务,前不久,我们召开了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委会,主题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努力实现“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会上,我们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按照省委八届八次全会和长春市委十届八次全会的要求和部署,经过认真分析形势,从**的实际出发,确定了“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吉林省委八届八次全会、长春市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开发开放,继续遵循“工业主导,项目拉动,产业升级,富民强市”的经济发展思路,实施集聚发展战略,抓好“一城两区”建设,带动“六业”发展,促进城乡居民全面增收,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实现“连年进位,三年翻番,力争十五年以后使**成为长春市的‘昆山’”奠定坚实的基础。会上认真讨论研究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讨论稿)》,并形成决议。目前,“十一五”规划纲要经人大、政协讨论已然通过。
我们确定**“十一五”期间的发展目标是:
经济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225亿元,年均递增19。其中,2006—2008年年均递增26,达到186亿元,实现三年翻一番。2009--2010年同比增长10;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7.35亿元,年均递增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实现338亿元,年均增长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
社会进步目标。到2010年,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2岁,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5万人;社会安全度显著提高;信用制度初步建立,市场经济秩序不断改善。
人民生活目标。到2010年预计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00元,年均递增12左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000元,年均递增10。
城市建设目标。到2010年,南部新城初具规模,主次干道形成网络,初步建成便捷、高效的公共交通体系,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水电气等供给基本满足生产生活需要。城市化率要达到45以上。
资源环境目标。到2010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力争达到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平方米;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5;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一级标准。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也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必须坚持高标准起步,确保“十一五”实现良好开端。地区生产总值力争比上年增长20以上,全口径财政收入力争比上年增长25以上。
围绕上述目标,2006年我们要突出抓好六项工作。一是紧紧围绕“两区”建设,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开发,进一步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二是以农民增收为重点,认真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任务。三是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全面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四是加强城市建设管理,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