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责,怀着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倾尽全力解决民生问题,千方百计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努力从源头上减少信访问题的发生。
(二)进一步完善政策,把群众的事想周到、办实在。社会是由不同的利益主体构成的,可以说,利益问题无处不在、人人关心,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人人涉及。我们出台任何政策、开展任何工作,都要涉及不同的利益主体,肯定会出现矛盾和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把情况背景了解清楚、相关问题分析透彻、工作预案考虑仔细、政策措施想得周全,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等群众特别关注的工作,一定要进行充分调查研究,把群众的利益想周到、把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全面;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要进行听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出台政策、规定前要进行充分论证,坚持做到“三个不要实施”:不能让绝大多数群众受益,或得不到绝大多数群众理解和支持的,不要实施;违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规律,劳民伤财,保护部门或者少数人利益,与民争利的,不要实施;前期工作不充分,可能引发社会震动的,或配套措施没跟上,可能引发新问题的,不要实施。要保持政策的科学性、连续性和稳定性,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把解决局部的、个别的问题同统筹考虑全局的、整体的政策密切结合起来,注重瞻前顾后,照顾左邻右舍,不能顾此失彼,引发新的矛盾。对于一些敏感的政策问题,要坚持原则,绝不能乱开口子。
(三)做过细工作,把问题化解在始发阶段和萌芽状态。矛盾是无时、无处不在的。搞建设、抓发展,出现各种矛盾是是必然的。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要积极正确对待。从国内发生的几起有重大影响的群体性事件看,引发都是一些小矛盾、普通案件,但由于有些干部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缺乏敏感性,不重视、不作为,等问题闹大了、激化了,又惊慌失措、处置不当,最终把小事拖成大事、使一般问题变成重大问题,形成“小事拖大、大事拖砸”的复杂局面。做好群众工作,是检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控制能力的试金石。各级领导干部和政府工作人员都要学会做群众工作,善于做群众工作,高度重视群众的初信初访,对群众提出的合情合理合法的要求,应当而且能够解决的,要尽一切努力立即解决;一时难以解决的,要说明情况、做好解释,抓紧制定方案,积极创造条件,分步解决;确实无法解决或者要求不合理的,要耐心做好劝导说服工作,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努力提高信访问题的一次化解率,切实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三、认真做好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工作,着力解决好当前存在的信访突出问题
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全面深入地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是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决策。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断强化措施,将这项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一)要坚持“六个结合”,深入排查,全力化解。一是要把经常性排查与集中排查、全面排查与重点排查、区域排查与系统排查结合起来,及时全面准确地把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存在的信访突出问题、重大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排查出来,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二是要将超前预防和主动化解结合起来,从被动应对群众来信来访和群体性事件,走向主动化解矛盾纠纷上来,对排查出的苗头隐患,查找深层次矛盾,认真梳理,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三是要将排查调处与关心群众、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送温暖结合起来;四是要将排查调处与稳控进京访工作结合起来,对有可能进京上访的苗头隐患,制定预案,明确责任,强化措施,超前防控,千方百计将问题控制化解在萌芽之中;五是要将排查调处与改进工作结合起来,积极转变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