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把加快郊区非农产业发展摆上重要位置
改革开放以来,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非农产业不断发展,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带来了农村全面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在座的各位大都经历了两次创业的艰辛历程,许多酸甜苦辣至今记忆犹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兴工经商脱贫致富的积极性,我市农村掀起了大办乡镇企业的热潮。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标志,第一次创业不仅为我市农村率先在全国脱贫创造了条件,而且为农村工业化起步和商品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体制和物质基础。九十年代以后,实施了以所有制变革和开发区建设为标志的乡镇企业二次创业,民营经济迅速兴起,逐步成为我市非农产业的主体。与此同时郊区12个开发区茁壮成长,成为农村工业化的重要载体,成为区县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这两次创业,使我市农村非农产业得到迅猛发展,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目前,我市郊区非农产业实现的增加值占社会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达到90%以上;非农产业已经容纳了全市7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来自非农产业;郊区工业实现的产值已经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郊区非农产业的发展,拓展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空间,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变了以农为主的传统产业结构,增强了区县实力,增加了农民收入,大大加快了农村工业化、城市化步伐。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郊区非农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同发达地区比,同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比,还存在着明显差距。一是产业层级不够高。布局比较分散,企业规模偏小,集聚效应不够明显,产业优势尚未形成;传统产业还占相当大的比重,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品比重较低,有竞争力的行业和产品不多。服务业的增长潜力和空间还没有得到有效挖掘和拓展。二是发展不够平衡。不仅区县之间发展有差距,就是一些区县内部,乡镇与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中心城镇与偏远乡村之间发展的差距也相当大,有的村和乡镇经济发展甚至出现萎缩。2006年,新四区人均增加值达到3.8万元,其余区县仅为1.47万元。其中人均增加值最高的达到4.62万元,最低的只有1.18万元,相差3.9倍。从农民人均收入看,2006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7942元,其中新四区全部在平均水平之上,其余区县全部在平均水平之下。目前有77.7%的村庄低于全市农村人均收入水平,人均纯收入低于3200元的农民还有78万人,而且差距还有逐渐拉大的趋势。三是对村级经济发展重视不够。八、九十年代,我市村级非农产业实现的收入曾经占郊区全部非农收入的70%以上,现在已经下降到30%以下。相当多的村集体经济薄弱。如果持续下去,不仅建设新农村缺乏物质基础,甚至连维护基层政权稳定都会成为问题。从现在开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好一些带有长远发展的紧迫问题。
市第九次党代会确立了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繁荣起来的宏伟目标,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乘势而上,大力开展郊区非农产业的第三次创业,形成全党动手、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的新一轮发展热潮。三次创业的目标是:以全面提升非农产业素质为重点,努力把非农产业做优、做大、做强,实现强区强县、强乡强镇、强村富民。应当说,开展第三次创业,实现非农产业更大发展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滨海新区龙头带动、中心城区全面提升、各区县加快发展,三个层面统筹协调、联动发展的战略已经展开,战略空间的转移、产业布局的调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