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把科学发展观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要求基层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不仅要办大事,也要善于办小事。但当前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在执政能力建设的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主要是:
一是“思路越大,执政能力越强”。一些基层领导干部热衷于出大思路、做大文章,工作中往往忽视基层的客观条件,只喜欢选择“大事”去做,一心想着“办大事”,贪“大”求“洋”,而对身边一些群众十分需要解决的“小事”不屑一顾,不躬身办理,自认为思路超前,“大事”办了不少,执政能力很好,结果是大事办不了,小事办不好,到头来群众不满意。
二是“手笔越大,执政能力越强”。一些基层领导干部有急功近利思想,往往不顾所处的工作环境,一味追求“大手笔”,搞“大规划”,绘“大蓝图”,盼“大轰动”。应该讲,他们的主观愿望是好的。但是,我们基层任何一项改革和建设工作都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有一些工作,明明是目前难以实施的,你硬要“打肿脸充胖子”,显然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
三是“投入越大,执政能力越强”。一些基层领导干部过分追求政绩,认为只有“高投入”,才有“高产出”。在发展方面,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而忽视了资源环境的可承受程度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唯gdp论”;在建设项目方面,片面认为规模越大越好,热衷于搞“见效快,摸得着”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超越了当地的需求和承受能力,成了“半拉子”工程、“豆腐渣”工程,结果投入越大,损失越大,最后成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包袱。
四是“声势越大,执政能力越强”。一些基层领导同志在工作上喜欢大造声势,热衷于设计工作载体,误以为声势越大,工作载体越多,就越能体现自己的执政能力和工作水平,就越能“一鸣惊人”。应该说,符合客观实际的工作载体的推出,对基层各项工作的开展,是起积极的促进作用的。但如果载体过多、过滥,搞形式主义,大呼大嚷,表面上看声势很大,实质上却让基层干部群众疲于应付,结果“招数”越多,基层越难以“接招”,越难以抓好落实,越难以取得预期效果。这就是一些地方出现“上面热热闹闹,下面疲疲沓沓”现象的症结所在。
之所以陷入以上四大误区,主要原因是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政绩观、群众观认识上出现了偏差,对党的执政能力缺乏全面理解,在思想上脱离了所处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实际。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等五种能力,使我们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具体到基层工作,我认为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善于从小事做起,从细节抓起,全心全意办好小事。这是基层领导干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最佳切入点。
大事与小事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大事里面往往包含着许多小事,许多小事集合起来也就成了大事。可是有一些基层领导干部“眼高手低”,小事不想办,大事不能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