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在于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达到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我国古代统治者在用人时也很重视德和才,只是在不同时期对德和才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统治者通常在创业阶段急于用人,以至重才轻德,鼓吹“唯才是举”。刘邦把陈平“盗嫂受金”视为小节,不予计较,委以重任;曹操在“求贤令”中公然提出用人“勿拘品行”。传统文化中甚至把“鸡鸣狗盗”之徒视为人才。一旦天下安定,统治者着眼于长治久安,转而重德轻才,所谓德,主要是忠孝和清廉,于是王朝不可避免地陷入庸人得道、逐渐败亡的历史怪圈。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全国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选拔任用干部时始终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并把德放在首位,坚决克服重才轻德的倾向。实践证明这是非常正确的。改革开放以来,一批批干部之所以经不住执政的考验,倒下去了,往往都因为其“德”出了问题。可是实际工作中常有人把“德”简单化、概念化,以为德只是政治立场问题。因此,干部考察材料关于德的描述往往相当空洞,有的甚至流于形式。那么什么是领导者的德呢?笼统地说就是政治立场和道德品质两方面。首先必须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尤其是在重大政治考验面前具备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其次是道德品质方面,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位领导者,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质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笔者以为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
清正廉洁。我国历代统治者都对官员有此要求,处罚起来也很严厉。历史上有些大贪官不仅自己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甚至还招来灭门之祸。反腐败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建国几十年来,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工作不满意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搞不上去,二是廉政工作没有做好。两者都是关系到执政党地位和生死存亡的大事,当前人民群众对后者的反应更突出。我国近年反腐败的实践证明,贪官的地位越高,其社会危害性就越大。往往一个贪官牵连出几十甚至几百腐败分子。这并不是说,职位低的领导干部是否廉洁就不重要,腐败会象病毒一样慢慢侵蚀党的肌体,直接损害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再说,不少大贪官被揭露出来以后,人们发现他在职位很低的时候就不廉洁。王怀忠就是这方面最突出的典型,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随着地位的步步高升已被彻底扭曲。因此,对领导干部是否清正廉洁必须始终从严要求,任何姑息迁就都可能逐渐演变成大的祸患。
诚实守信。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言必信,行必果”是古今做人的基本准则。诚信是铸就领导干部人格魅力的重要基石,也是领导干部在群众中树立威望的前提条件。领导干部如果不能诚实待人,把兵家惯用的诈术运用到同志之间,就会使同志间互不信任、关系紧张,进而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现实生活中确有这样一些势利小人,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不惜扮演两面人甚至多面人,左右逢源、登龙有术。这种人利用人性的弱点往往得意于一时,但终究不能长久。诚如鲁迅先生所言:捣鬼者有术也有效,但靠捣鬼成大事者,古来无有。在当今社会,人们对领导干部的诚实守信有着更广泛的要求,一个诚信的领导干部可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