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表意见,以完善自己的意见,形成集体决策,以便使决定的事项更加符合客观实际;当会议决定出现“冷场”时,切忌急躁、盲动,匆忙表决,要善于抛砖引玉、开阔思路,使会议讨论由浅入深,逐步引向深入;大家对议题各执己见、争论不休,或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切忌不冷静,打断别人的发言,大讲自己的观点,要善于择机休会,深入交换意见,待下一次会议决定时,从中发掘合理的成分,善于将“议”中所闪现的思想火花和意见精华给予充分肯定和吸纳,以充实正确的意见。班子的其它成员在会议决定时,要有全局观念,自觉地站在党委工作大局上提意见、谈看法,不能只讲分管工作重要,更不能搞本位主义。这样,会议决定所要作出的决策就会随着决策时机的准确把握而顺利作出。
五、加强监督作保障。 加强监督是集体议事和决策机制的执行保证。要保证领导集体议事和决策规则的顺利执行、作出的决策科学民主,还必须加强监督。合理地公开重大问题决策的过程与结果,扩大对议事过程和结果的知情范围,接受群众、班子内部和上级领导的及时监督,对决策有着很好的预防和矫正功能,一旦决策过程在哪道程序违规,或者决策出现错误、潜在弊端,还有机会及时发现和纠正。对一个问题的决策,随时可能掺合领导成员个人的道德风险,就是完全出于公心,也难免发生错误,多几道监督关口,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提高领导干部科学决策的水平。为此,一要扩大群众监督。领导集体议事的重大问题的范围、形式、程序、决策的结果必须在单位内部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重大问题决策让群众知情,是把群众监督从抽象监督变为具体监督的前提,如果有哪个重大问题没有实行集体议事和决策,群众就可以质疑,或者向上级部门反映。无时不在、无时不有的群众监督,有利于督促领导集体严格按规定程序决策。干部选任是一个较敏感的问题,也是群众关心的问题。近年来,我县在干部的选任决策上,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原则、条件和民主推荐、组织考察、个别酝酿、讨论决定的任用程序办事,将决策的形式、范围和结果及时向群众公开,特别是严格实行了任前公示制,扩大了群众监督的范围,社会反响良好。同时,还加大了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工作力度,形成了较好的用人机制和风气。二要完善班子内部监督。班子成员对每一道议事程序的要求不清楚,对所“议”的事项情况了解不透,议事时就只能被动地例行公事,无法有效地行使作为领导集体一员的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完善
班子内部监督关键是做到两个公开,即议事程序和议事材料向班子成员公开。这样,决策一旦违规,班子成员可以提出反对意见,反对也才有制度依据,在具体的某一决策中才能比较优劣、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讨论问题,对解决问题的方案作出主动抉择,集体议事的机制才能达到集思广益,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三要强化上级监督。上级领导的监督是权威性的监督,监督的重点是集体议事和决策程序的执行情况。上级一旦发现下级重大问题不按规定进行集体议事和会议表决就做出决定的,要立即纠正。通过上级部门的有力监督,能促使基层领导集体的决策权力运行纳入程序规范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