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磊落,心底无私,努力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召人,凝聚人。第三,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我们都是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这个集体中来的。这是一种缘份,更是一种机遇,一种在履行管理职责中实现个人价值的机遇。而集体是我们每个人施展才能和抱负的舞台,是走向成功的载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懂得了这样一层道理,我们就能理解爱岗敬业对我们每个人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工作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原创: 】感;就能自觉地把个人融入集体这个大家庭里,与之同喜同乐,为之夙兴夜寐,无私奉献,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特征二:心正,树立准确的人生态度所谓“心正”,就是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保持积极健康、乐观向上、与世有益的生活态度,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不断修炼心性、陶冶情操、完善人品;就是能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理想与现实、机遇与奋斗、耕耘与收获、奉献与索取、名与利、苦与乐等各种关系;就是始终保持一种中正、和谐、宁静、淡泊、稳定的心境,坦然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喧嚣、诱惑和烦恼。宋朝大诗人苏东坡就留下一段“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的典故。他在江北瓜州任地方官时,自觉修身有得,就写一首诗,派书童送给江南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诗是这样写的:“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何谓“八风”呢?从字面上看,是八面来风的意思。而佛法所指的是利(利益)、衰(逆境)、毁、誉、称、讥、苦、乐等八种情绪之风。意思是说,他本人修身养性已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八面来风都无法吹动。那佛印禅师读罢诗后,提笔批了一个字,让书童带回去。苏东坡一看,只见上面批了一个斗大的“屁”字,不禁无名火起,于是乘船过江去找禅师理论。禅师迎着苏东坡呵呵大笑道:“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个‘屁’就把你吹过江来了呢?”。苏东坡听得一愣,顿时面红耳赤、无言应对。这个典故告诉我们:要真正做到“心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坚持不懈、躬身反省、深刻剖析,不断剔除心中的杂念,保持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如何修炼“心性”,有人提出要具备“五心”,我认为还比较到位:一是“进心”,即进取之心。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人向高处走”。一个人如果没有了上进心,就会失去人生的追求和前进的动力,就会在消极等待中度过庸庸碌碌的一生;同样,一个团队如果没有了上进心,就会失去发
展方向和奋斗目标,就会逐渐消亡,被社会所淘汰。因而,保持积极健康的“进心”,对个人、对集体乃至对整个民族,都是必备的优秀品格。但是,必须采用正确的进取之道,靠勤奋敬业、扎实工作,靠优异的成绩来取得,决不能抱着损人利己、搞阴谋诡计的想法去挤兑别人,以铺平自己“上进”的道路。否则,只能使自己失去做人的基本品行,成为人人不愿共事的“孤家寡人”。二是公心,即公平公正之心。具备了“公心”的人,想问题、办事情,都能从大局出发,公道正派、是非分明、一身正气;能坚持原则、坚持正义、牢记职责和使命【原创: 】;能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他们不会因为个人的好恶,去做违背法律法规和原则的事情;不会造谣生事、挑拨离间,去做出阴险低俗的小人之举。在我国古代就有“举贤不避”的例子,唐贞观五年,唐太宗发现天气干旱异常,认为是朝廷政治出了问题导致的,就颁发诏书,让群臣畅所欲言指出皇帝和朝廷的毛病,官员们纷纷呈送奏章。中郎将常何没有文化,但他的奏章却洋洋洒洒,极有价值。唐太宗既兴奋、又奇怪,就传问常何:“这奏章很好,是你写的吗?”,常何向皇帝说:“我哪有这个本事,是我的门客马周替我写的”。这出自“公心”的一句实话,让马周由门客变成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