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既有大城市,又有大农村。没有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就没有城市的发展;没有百万农民的小康,就没有万州的全面小康。目前,我区农业发展比较落后,贫困问题非常突出,全区尚有20个特困乡、220个特困村,绝对贫困人口近7万人。我们必须以发展工业的思路抓农业,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一是围绕龙头企业调结构。在不断壮大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同时,加快培育发展一批国家级、市级、区级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围绕汇源100万吨柑橘深加工和三牧集团、鱼泉榨菜等龙头企业,大力推进10大农业产业化项目,建成30万亩优质柑橘、50万头草食牲畜、10万亩中药材、10万亩优质榨菜基地。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机制,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切实得到实惠。
二是围绕城市消费需求调结构。引导农民根据城市消费需求的新变化,大力发展名优特新农产品、淡季蔬菜瓜果、无公害和绿色食品、花卉苗木及农业观光、生态旅游等产业,建设5万亩南参贡桃基地。
三是加快推进城镇化。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在加快大城市建设的同时,以6个中心镇为重点,大力实施“经济强镇工程”,走产业兴镇、产业立镇、产业强镇的路子。积极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
四是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必须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全区农村劳动力85万,留在家里种地的最多只需35万,也就是说需要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约有50万,到去年底转移了29.4万,我们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压力还很大。各级各地要把劳务经济作为一个重要产业抓紧抓好,在巩固已转移劳动力成果的基础上,力争每年新增转移劳动力3万人以上。要切实加强对劳务输出的领导,提高组织化程度。注重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特别是要用好对口支援优势,拓宽劳务输出途径。积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加收入。
(三)以商贸和旅游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根据万州实际,第三产业发展必须突出商贸和旅游两大重点,尽快形成支柱产业。
商贸流通方面,要充分利用铁水联运、江海联运、航空运输、公路运输等立体综合运输的优势,不断增强万州的物资聚散能力。引导和规范小天鹅综合批发市场、万州商贸城、江南大市场和王牌灯饰广场等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强化对新世纪百货、重庆百货、湖北雅斯等商贸企业的服务,促进现有市场发展壮大。全力加快万州现代物流园区建设,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推进流通现代化。加快主城核心商务区建设,着力打造高笋塘商务圈,建成万州的“解放碑”。加快次中心商贸区和乡镇商贸区建设,形成多层次商贸体系。
旅游业方面,紧紧抓住新三峡、新景观带来的新机遇,围绕重庆市把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世界级黄金旅游带”的总体部署,做好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推进三峡移民博物苑、天仙湖生态旅游等新景点的开发,提升宾馆和餐饮业的档次,搞好旅游服务,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壮大旅游产业,逐步使万州成为新三峡旅游的新亮点。
同时,要充分利用交通条件优势,整合运力资源,提高运输能力,发展运输业。抓好科技、教育、文化、信息、金融、服务等产业,挖掘潜力,提高质量,推进发展。
(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