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的劳务市场网络。
(四)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转移劳动力的市场竞争能力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竞争能力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基础。为此,镇政府要加强对当地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培训力度,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扶持。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还应该坚持长期性和临时性相结合,提高型与实用性
相结合,全体培训与外出就业群体培训相结合的原则,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适应能力。首先抓好农村基础教育,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户子女入学试行学费减免缓制度,减少新文盲的产生,为农民子女提供最基本的教育保障。其次优化农村教育结构。坚持“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原则,以政府部门为主导,鼓励和支持社区、学校等共同参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不断充实和完善培训内容,把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学历教育相结合,走“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突出重点、服务经济”的路子,形成完整的农村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
(五)加强劳动就业指导,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
依托已成立的劳动保障事务所,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治理、搞好服务”的方针,为农民提供劳动力市场信息,法律法规咨询、职业技能培训和中介服务等,重点是职业技能教育。因为,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批量、多行业、多层次的新型劳动者。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共同配合,制定专门规划和实施方案,分层次、多渠道、多形式进行。其中,技能培训应根据市场所需工种趋向,区别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通过农广校,农村技术夜校或举办岗前培训班,有针对性地传授实用技能和劳动安全知识等,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和就业能力,增加就业成功率和经济效益。政策、法律法规知识培训,通过邀请人才市场的专家,为外出务工人员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增强他们预防和处理不测事件的能力。避免出现外出务工人员对就业形势熟悉不清,上岗不久又被迫“下岗”以及因自身素质差而难以适应高科技含量企业要求等情况。
(六)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把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土地流转制度、计生工作结合起来。以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为突破口,将外地务工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货币化,引导其投保,然后将其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国家对领有独生子女证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补助金额,作为基金存入个人帐户;逐步在农村和农民工中建立失业、养老、伤病保险等多项目、低水平、广覆盖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既是发展生产力的要求,也是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