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农民都在土地上获得了较丰厚的收入,没有外出谋生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劳动力输转工作。
(六)缺乏专业培训,外出就业空间狭小
目前开展的短期技术培训,大多仅限于农、林、牧、渔业知识,时间短,内容简单,对农民外出就业帮助不大。在外出的劳动力中,经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很少,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缺乏对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了解,缺乏对市场经济规律的了解,缺乏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使得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竞争力越来越弱,就业空间也越来越小。分析表明,农村劳动力素质高低以及是否受过专业培训,决定了劳动力能否就业和就业层次的高低。据调查,我镇外出打工劳动力主要在制造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均是一些工作技术要求低的行业,多数人从事的工作环境差,劳动报酬低。
(七)缺乏权益保障措施
在外出务工青年中,长期未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不参加社会保险的现象较为突出。在私营企业尤其是建筑施工企业中,拖欠工资、借故克扣或拒发工资的现象较为严重。在一些地方,进城务工青年的劳动保护和工作条件较差,超时疲惫工作现象严重。部分企业老板法制观念淡薄,对员工有打骂或欺侮行为,严重侵犯员工的人身权利。许多务工青年认为劳动就业权和人身安全最需要得到法律保护。进城务工青年权益屡受侵害问题是阻碍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一个不可小视的因素。
二、就业及劳动力转移对策
(一)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
发展乡镇企业是充分利用农村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拓宽农村内部就业空间的重要途径。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接纳农村劳动力的前景十分广阔,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尽可能多地吸收农村劳动力。镇政府要加强对企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有关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同时要加强乡镇和民营企业对用工的治理,引导企业建立健全治理服务机构,着手解决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医疗和养老保险等关系劳动者切身利益的问题,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
(二)充分挖掘农村自身潜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农村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①发挥郊区型经济优势,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蔬菜、水果、食用菌、畜禽养殖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继续开发一些能成为新增长点的特色产业和服务业;②面向市场,全面发展不同档次的农产品加工,大力提倡对大宗上市的“菜蓝子”食品进行家庭、作坊式的初级加工(如进行净化处理,保鲜保活,分档次简易包装)。同时,扩大营销队伍,扩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把本地农产品销往外地乃至外国去。③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在科研开发、品牌创立、技术改造、运销服务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培育、发展一批区域性的资源和劳动密集型农业品加工企业,引导他们利用地方资源优势,选准主导产业和骨干产品,推广合同、订单农业,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合同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实现种加养、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同时,要精心构筑产业化服务体系,注重加强农产品市场和中介组织的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生产的组织程度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三)建立和完善劳务市场
缺少劳务市场和中介机构,使得农村劳动力在了解就业信息、参加技能培训等转移过程中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也失去了很多就业机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党城湾镇劳务市场,采取措施逐步引导劳务市场、劳务中介和劳务培训机构延伸到农村乡村一级,建立城乡结合、统一、开放、规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