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和农村经济从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转变的重大举措,是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农民市民化的实际步骤,也是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必然要求。三是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熟悉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艰巨性和紧迫性。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尽快改变目前城乡差距过大、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的状况,形成城市带
动农村、农村支持城市、城乡共同繁荣的新局面。而要实现以农促工、以城带乡、城乡协调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题,搞好农村就业结构的调整,大力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因此,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认真重视并切实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通过统筹抓好城乡就业工作,推动农民持续增收,进而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二、完善措施,积极推进,努力开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新局面经过前一阶段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状况普查了解到,目前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任务仍然相当繁重,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较大。全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现已转移到非农产业的有154239人,占27,尚有59083名剩余劳动力没有转移,占普查劳动力总数的10.3。此外,还有较大数量的季节性剩余劳动力。二是劳动力自身条件较差。全市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的占95。无技能的人员占90,有技能的也绝大部分是初级工,而且年龄偏大。三是思想观念陈旧。许多农民守田为安、故土难离、小富即安、满足现状等思想观念尚未转变。四是已转移的劳动力多数缺少一技之长,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型劳动,就业稳定性较差,存在再转移就业的问题。为了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在全局工作中进一步突出出来,切实做好这方面工作,我们决定在全市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致富工程。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一定要把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来推动和实施,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为目标,以构建转移就业载体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努力探索走出一条“就地转移、异地输出、返乡创业”的新路子,以转移就业促调整、促增收、促发展。为此,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切实加强服务体系建设。要抓紧构建技能培训体系。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培训机构。我市现有可从事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的培训机构有77个,对这些培训机构要给予适当的资金扶持,确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基地,纳入治理范畴,使其满足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的需要。市第一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第二技工学校)、职业技术学院、**中专、市委党校、工青妇所属培训机构等都已被确定为培训基地。另一方面,要有计划地在乡镇建设培训基地,弥补现有培训能力的不足。根据需要,市里将按照因地制宜、因人所求、因厂所需的指导思想,充分考虑促进就业、方便农民、方便企业等因素,分步在乡镇建立10个服装缝制、建筑等市场急需人员的培训基地。同时,还要依托企业建设培训基地。对于用工需求量大、专业化程度和能力要求较高的工种,要依托企业建立培训基地。要以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为目标,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搭建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信息网络。让农民在乡镇就能了解到政府发布的各类用工信息,减少农民转移求职的盲目性,降低转移成本。同时,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数据库,与城镇劳动力资源一道提供给用人单位。要广泛收集用工信息,发动各级干部、中介机构,通过外出考察、商务洽谈或上门推介的方式收集用工信息,介绍推荐本地的劳动力资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牵线搭桥。要切实维护好外出务工人员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