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自主联系就业的“四自主”原则,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
在培训机构的选定上,坚持市场运作,招标选校。通过公开招标,统一审批确定了18所定点学校,培训工种覆盖计算机、家政、保安、厨师、餐饮、缝纫、电工、焊工、车工、建筑工等20余个工种,2003年至2005年共培训29646人,培训后转移就业25922人。目前,我区基本上形成了以职业高中、农广校、技工学校、民办培训单位为培训主体,其它培训机构为补充的培训体系。
在培训模式上,根据转移就业方向开展灵活多样的培训:一是把就业岗位采集与培训联系起来,进行“订单式”培训;二是把我区两大园区建设与培训联系起来,进行“定向型”培训;三是把异地就业或劳务输出对职业技能的要求与培训结合起来,进行“输出型”培训;四是把特困农民的扶贫工作与培训结合起来,进行“扶持型”培训等。
如行知学校、东新职高、蓝盾培训学校与广东、福建、江苏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联系,把握用工需求,签订合同,按订单培训。海天学校针对两大园区对操作工需求较大的实际,集中开展车工、钳工、焊工等技能培训,为园区企业定向培训实用型人才。
(五)广开渠道,促进就业
实现转移才能真正达到培训的目的。我们在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中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移就业为目标,实行培训与就业挂钩的方法,确保培训质量,拓展就业渠道。按照“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竞争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原则,不断改善就业环境,多途径开辟就业门路,创造就业岗位。
一是注重发挥长寿自身的区位优势,加快“两园一区一商圈”(晏家工业园区、化工园区、长寿湖旅游景区、中心商圈)建设,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建滔天然气化工公司、重庆国际复合材料公司、重庆长扬热能公司、福安药业公司等园区企业提供就业岗位2196个,招聘各类下岗失业人员1836人。根据园区建设规模猜测,未来三年,两个园区将新增劳动密集型岗位近3万个,两大园区的加快发展对促进就业发挥了巨大作用。通过打造协信中心商圈和桃花新城建设,继续拓展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领域的就业渠道。目前中心商圈已初具规模,吸引了新世纪、时代华纳、国美电器等知名企业入驻,提供就业岗位2100个。
二是面向区内、区外两个市场,加强劳务输出,不断拓展就业空间。加快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以重庆恒河农业科技公司、荣达集团、长寿水禽公司、程文农业综合开发公司等为龙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农业的深度开发来扩大就业,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同时按照“积极鼓励、加强引导、完善服务、规范治理”的要求和“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思路,全方位拓展劳务输出渠道,努力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发展了一批劳务输出组
织,在北京、广东、福建、上海等地建立了稳定的劳务输出基地。并与广西劳动厅、福建省泉州市和广东省惠州市、鹤山市劳动局签订了对口支援劳务输出协议。通过劳务输出,扩大了求职者的就业门路,缓解了我区的就业结构性矛盾。近三年共组织输出下岗失业职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72649人。通过开展劳务转移和输出,劳动者学到了技术,增长了见识,涌现出了一批外出务工返乡带头致富和帮助群众致富的先进典型。如双龙镇江涛,在外出打工过程中增长了才干,回乡创办了重庆润江水泥公司,年产量达100万吨,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350人就业。石堰镇麒麟村村委会主任余安全,在外出打工学到实用技术后,毅然放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回乡创业,带领村民种植枇杷1500余亩,为全村脱贫致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