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大决策以来,我们越来越感到,保护生态环境,需要考虑和解决区域之间和经济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均衡问题;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越高,就越需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2005年8月份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我省生态补偿机制已经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目前,我省的生态补偿主要有以下几项内容:首先,最基本也是最大的生态补偿是“两保两挂”和“两保一挂”财政体制,省里把发达地区上缴的财政收入通过转移支付给了欠发达地区。2005年,省财政对“两保两挂”市县的转移支付达到88.00亿元。其次,以生态公益林建设为重点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以水资源费和城镇污水处理费征收使用以及河道整治、水土保持为重点的水环境质量补偿,以及土地整理、标准农田建设、矿山自然生态保护治理、地质灾难防治等工作都取得了阶段性的明显成效。第三,下山脱贫步伐加快,重点抓好偏远山村、地质灾难频发区、库区困难群众的整体搬迁脱贫,2005年省财政安排下山脱贫扶持资金达2.15亿元。与此同时,在推进“五大百亿工程”、实施三大产业带规划,编制“十一五”规划、实施科技示范工程等工作中,都将生态补偿机制纳入其中。另外,对创建“生态市县”工作做得好的,省里设立生态建设目标责任制考核奖励资金专项给予奖励。当然,我省的生态补偿机制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如何科学地确定和发挥区域功能,将取决于财政体制的支撑。此外,生态补偿的定量分析尚未完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尚未建立,制定各地区域生态保护标准比较困难。因此,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不断探索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科学确定区域功能,让保护环境的地方共享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四)不断深化财政改革,健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财政体制
公共财政体制以公共化为取向,以“取众人之财”来“办众人之事”,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深化财政改革,用好纳税人的钱,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财政体制保障。
1.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我省部门预算自2000年试编以来,现在各地已普遍实行,其中省级机关部门预算经费定额标准连续三年坚持“零增长”。就部门预算而言,需强调实行全口径的财政预算治理,树立政府综合财政的理念,保证预算收支范围与政府收支范围相一致。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编制质量;建立健全项目预算的审核审查机制,逐步建立滚动项目库,加强项目经费的科学化、精细化治理;规范预算行为,增强预算刚性。
2.加快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省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已全面启动,下一步要在总结完善的基础上,在全省全面推行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现代财政国库治理制度改革,使财政资金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交付到商品和劳务供给者或最终用款单位,减少资金流转环节,提高资金运行效率。在财政资金拨付过程中,财政部门要切实把好关,加大对支付标准、范围、程序的审核力度,果断杜绝不合理的开支。
3.实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财政治理创新,是公共财政体制建设重要的基础性改革。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主要包括建立新的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三方面内容。通过改革,使政府的钱是从哪里来的、政府的钱做了什么事、做每项事花了多少钱,在预算上就能清楚地反映出来,透明度将大大提高,更加细化、更加科学,将来预算公开,老百姓也看得懂了,从而会无形中促进预算安排更加合理和支出更加节约、有效,更加有刚性。根据财政部文件精神,从2007年1月1日起要执行新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