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区,如今年的“五一”黄金周丽水的游客比去年增长80%。当地群众及这些游客节约与浪费所产生的结果及其影响显而易见。
3.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节约的更高层次涵义,也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最终目的。社会的发展主要依靠于人的发展,人是生产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资源和环境都是人类劳动的对象,节约钱财、节约资源和环境的实施主体也都是人。而对于每个人而言,财富的拥有可以不同,但时间的拥有是绝对公平的。钱财乃身外之物,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具有“可储存性”和“可转移性”,惟独人的生命时间却不具有“可储存性”和“可转移性”,因为任何人的时光都是一去不复返的,每个人自己是时间的惟一消费者,每个人所拥有的时间随着其本人的消失而消失。而人的行为归根结底是由人的综合素质所决定的,人的全面发展程度和素质高低,决定着社会全
面进步的速度和水平。不言而喻,一个不节约钱财,不节约资源、环境以及时间的人,就不可能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因此,通过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会增加节约行为的自觉性、能动性,就会提高钱财的使用效益,就会提高资源和环境的利用效率,就会节约时间,提高人的效率,从而实现最大范围、最大程度和最根本的节约,从而可为社会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节约,是人类素质提高的一种象征,是一种高尚的人格和精神追求!
(二)正确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
1.节约与消费的关系。近几年来,中心一直为扩大内需、摆脱外贸和投资依靠型经济增长而努力,现在又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这两个提法看似矛盾,但实际上是统一的,因为消费和需求才是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消费者的支出也就是生产者的收入,不断生产、不断消费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从而形成经济的良性循环,且能产生乘数效应。节约是消费的孪生兄弟。没有消费也就谈不上节约,没有对某物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也就无从谈及对某物的节约。节约不等于不消费。但消费应该是理性的、适度的、文明的;生产、消费并不是不要节约,而是在生产、消费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我们所倡导的节约应该是对照物品的特点进行适时、适量、适度、适物的使用和消费,使生产和消费的支出能得到最大的满足或最大效用的均衡,物尽其用,用更少的资源、更低的环境代价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用价值较低的资源替代价值较高的资源消耗。所以,节约与消费是内在统一的。
2.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现在很多单位和个人在节约观念上有很大的局限性、自私性,于公于私表现完全两样;还有的单位和个人为了达到或扩大自身的利益,不惜让别人多消费、多浪费资源,“节约自己的,浪费别人的”。这些实际上是将节约囿于自己的利益之中,归根到底不是真正和完整的节约。我们所提倡的节约是超越自身利益的,是从全社会对资源和环境保护的视角来衡量的,不能仅仅为实现个人或单位或国家某一方面的节约或增加收入,而导致别人、整个社会、整个地球资源不必要的更大浪费、环境的更大破坏,是“为社会节约”。因为消费不是孤立的个人或经济主体行为,一个经济主体的消费客观上会减少别的经济主体的机会和收益。只要有人浪费,客观上就会减少全社会资源和财富的总量,就会妨碍社会生产和他人生活消费的满足。因此,当节约与自身利益一致时,理应节约;当节约与自身利益发生冲突时,也应节约;当节约与自身利益无关时,仍然应该节约。
3.“减法”与“加法”的关系。我们以前往往提倡“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式的节约,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那时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