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二届八次全委会议通过《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后,市人大二届四次会又通过了《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确定了“十一五”的前进方向;在总结“十五”成就的基础上认清了“十一五”的发展起点;在分析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明确了“十一五”的战略重心;在把握战略全局的基础上确定了“十一五”的奋斗目标;在明确总体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一五”的主要任务;对我市今后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建议》和《纲要》对于团结和动员全市人民加快推进富民兴渝、构建和谐重庆,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各级党组织、每个党员都应认真学习和深入领会,努力开创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是保持党员先进性的客观要求
科学发展观凝结着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心血,也反映了世界各国多年发展的经验教训,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坚持科学发展观是保持党员先进性的客观要求,是我们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推进“十一五”发展,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是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切实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到我们谋划未来、规划发展的全过程,贯穿到我们作出决策、制定政策的全过程,贯穿到我们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全过程,贯穿到我们检验成果、衡量成效的全过程。努力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一)必须牢记使命、顺应时代要求,科学确立发展的总体目标
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建议》和《纲要》,从夯实发展基础、转变增长方式、构筑特色产业、完成移民迁建、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科教兴渝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等方面,明确了“十一五”时期的主要目标。这些目标,既与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宏伟目标相协调,与“前十年打牢基础、后十年加快发展”的总体构想相衔接,与富民兴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步走”的战略相一致,与办好“四件大事”的历史任务相统一,又充分反映了重庆“十一五”时期的阶段性特征,全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这些目标当中,核心的内容是“三个确保”:一是确保中央交办的“四件大事”取得新的重大成果。圆满完成移民迁建任务,顺利实现库区工作重心的战略性转移;基本解决农村绝对贫困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企改革任务全面完成,振兴老工业基地实现新的突破;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得到遏制,环境质量有较大改善。二是确保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总体框架基本建成。建成长江上游交通枢纽、通信枢纽和现代产业基地,形成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商贸中心和科教文化信息中心的雏形。三是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在“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等方面见到显著成效,全市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乡人民过上宽裕的小康生活。实现了“十一五”的目标,重庆的经济社会发展就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