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作为发展的起点,把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的归宿,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二,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达到了小康的水平。但是这仍然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小康。全国人均gdp刚刚超过1000美元,农村还有三千多万贫困的人口,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还存在着比较大的收入的差距,全面建设达到全部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不仅要促进物质财富的增长,实现经济增长翻两番的目标,而且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国民教育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全面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已经明显增强,逐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不平衡的问题,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基本具备,现在我们有能力动员更多的资源,投向低收入的群体,投向农村和农业,投向落后的地区,投向社会事业,投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从而实现全国经济更快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第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解决现实矛盾问题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去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了一万亿美元,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是由于经济增长的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的转变,投入产出的效率还不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目前我们人均占有的耕地为世界人均水平的40%,人均占有的淡水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30%,我们单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10倍,单位产值的水耗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0倍以上。全国七大水系,竟有一半的河段严重污染,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扭转,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我们所付出的资源、环境的代价很大。解决这些矛盾,迫切要求我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人口数量控制和质量提高的基础上,建立在资源节约的基础上,建立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建立在生态改善的基础上,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全面提高。
二、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重要性的理解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首次完整提出,是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所作的表述,《决定》将其正式列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这一思想,在此前的十六大报告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已有体现,其中有两处比较明显:一是报告提出的到2020年我国将要实现的小康社会比2000年有六个“更加”,其中第五个“更加”就是“社会更加和谐”;二是报告第二部分论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提出,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要努力建立起“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社会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对社会稳定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和细化。
什么才是“和谐社会”?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进行了科学解释,他总结了“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央继“科学发展观”之后,又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二者之间究竟是何种关系?我认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在十六大报告的基础上提出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战略指导思想,实际上也是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