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并纳入高新区银行授信的笼子;在优惠政策上,河东两园基础设施的贷款、高新技术项目的贷款均可列入高新区财政贴息或向上争取贴息贷款的范围。二是充分发挥河西示范园的辐射带动作用。处理好“一区三园”中示范带动与整体推进的关系,既着眼于树立“一区三园”的整体形象,发挥“三园”所在地的积极性,又以河西新区为重点,充分发挥示范园的示范作用,利用国家高新区的政策、技术、机制、管理的优势向其他区域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促进高新区整体水平的提升。三是建设沿快速环道高新技术产业带。“一区三园”目前已经集中了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精华,随着高新区政策导向和体制优势的发挥,还将吸引更多的人才、项目和企业进区发展,形成株洲高新技术产业研究开发、技术贸易、示范推广、信息交流、人员培训的中心。下一步随着这一增长级的逐步凸现,高新区必将由带头发展向带动发展转变,形成以“一区三园”为节点,沿快速环道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带,这也有利于构筑株洲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为我市有效策应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提供产业平台。
二、坚持“三生”协调,构筑科技新城
⒈建设生态园区,加强环境保护
一是在规划设计方面。运用自然生态(生态)、现代技术文明(生产)、人居环境(生活)协调发展的“三生学”理念来规划设计园区,在土地开发利用中有选择地保留高新区内现有山水要素,并加强与沿江景观带、沿天易路景观带以及石峰大桥和大型立交桥等景观的系统联系,着力营造处处见山、步步观水、时时有绿的环境氛围,以实现自然与城市共生存、自然与人类和谐发展。二是在开发建设方面。摒弃某些地方在开发建设中采用的“大掘深挖”的施工模式,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统筹管理,做到开发建设与绿化美化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减少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减轻园区开发对环境的损害。三是在项目引进方面。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综合考虑引进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坚持高新区的发展定位,保持产业技术的前沿性,不追求简单的数字政绩,不搞“一方发展、四邻遭殃”。
⒉健全创新体系,打造核心竞争力
一是继续大力推进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项目对接。牢固树立“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观念,大力推动新区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联系和合作,充分利用高新技术企业的平台和载体作用,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确保产业与技术的领先性。并朝着建设湖南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的目标迈进。二是引导企业建立自主技术创新体系。坚持创新人才管理体制,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资源共享原则和柔性流动方针,结合有新区特色的人才开发体系,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开发服务中心、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五个产业化基地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吸纳人才的平台作用,采取调入、聘用、借用、兼顾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整合人才资源,吸引更多的人才到新区创业。三是打好“基地牌”。认真打好“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湖南传感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高新技术出口基地”的牌子,争取“轨道电力牵引装备产业基地”和“有色金属深加工基地”早日挂牌,以基地为依托,争取更多的国家科研项目、项目和火炬项目来株洲高新区启动科研,举国家之力,发展高新区。
⒊完善服务功能,提升发展环境
一是加强功能开发。坚持新区发展从政策优势向功能优势转变的思路,在加强基础设施开发的同时,注重内涵功能的开发,规划建设好园区管理、办公、金融、信息、会展、物流等中介服务机构,探索构建城市化、产业化、体制创新、社会服务四大服务功能体系,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