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p均为预期性指标,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以及水耗降低、耕地保有量等均为约束性指标,即政府要确保实现的指标。这些约束性指标是最重要的指标,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体现。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困难重重,突出地表现为:过去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国内生产增长速度的比值)一直是1以下,1981—1990年为0.44,1991—2000年为0.2;但2001—2005年上升为1.02,其中2003年为1.53,2004年为1.59,2005年为0.97。能耗高已成为制约经济增长最突出的问题。同时,“十五”期间环保指标完成情况不尽如人意。2006年上半年,作为预期性指标的gdp增长率大幅度超过预计数,而作为政府要确保降低的两个主要约束性指标,即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这说明,经济的粗放扩张还有继续发展的势头。
通过粗放扩张追求gdp高速增长,也是近年来经济生活中三个“过”的根源,即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这三个“过”是相互联系的。投资增速过快,生产能力大大提高,而消费需求是相对稳定的,生产的大量产品就要出口,造成外贸顺差过大。顺差过大,一结汇,央行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央行被迫大量投放基础货币(因无法用票据等完全对冲掉),造成流动性泛滥。货币过多使贷款猛增,刺激投资增加……如此循环往复。
当前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表明,我国经济发展还没有完全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还主要是数量扩张型增长,而不是质量效益型增长。究其原因,归根到底是体制问题。如何加快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保障,从体制上使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以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成为当前深化改革的紧迫任务。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是深化改革的关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为什么要突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什么要突出政府改革和职能转变?因为近些年来经济过热苗头的一再出现,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一些地方政府为追求短期gdp最大化,盲目铺摊子、上项目,搞粗放扩张。在某种意义上,国家的宏观调控主要是调控地方政府盲目扩张的行为。地方政府不但拥有过多的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而且拥有过大的配置资源的权力(通过项目审批、信贷干预、减免税收、封锁市场等表现出来),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能顺畅发挥。2006年的宏观调控实践又一次说明,仅靠经济手段,如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存贷款利率等,效果不够理想;而一旦动用行政手段,查处一些地方违规上项目和占用土地后就很快见到成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新增贷款、工业增速都有比较明显的放缓。这种情况,同市场经济主要运用经济手段特别是利率手段调节宏观经济运行是有区别的,也说明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阻力来自诸多方面。除了上面说的政府直接主导资源配置带来的短期行为即追求短期gdp最大化,还来自同政府行为有直接关系的财政体制和价格体制。现行的财政体制给地方政府较大的支出压力,它要承担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