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当前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表明,我国经济还主要是数量扩张型增长,而不是质量效益型增长。究其原因,归根到底是体制问题。如何从体制上使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成为当前深化改革的紧迫任务。
●我国实施宏观调控,仅靠经济手段,效果往往不够理想;而动用行政手段,往往能够很快见到成效。这种情况表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政府的角色定位,应从全能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真正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特别是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建立健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是今后一个时期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这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命题。我们必须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大改革的力度,稳步务实地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快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保障,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科学发展要靠深化改革
我国2003年以来连续保持两位数的经济增长,成绩十分突出,但问题仍然不少。
从成绩方面来看,我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2002年讨论十六大报告时预计,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可达到3000美元—3200美元,2010年为1700美元左右。由于这几年经济增速加快、统计数字订正和人民币汇率提高,2005年人均gdp即达到1703美元,2006年可达到2000美元。这样发展下去,2010年即可达到人均gdp3000美元。我国经济总量2005年已位居世界第四位,而且发展势头依然强劲。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物价水平较低,财政收入大幅增长。我国财政收入1978年只有1132亿元,到2003年提高到2.1万亿多元,2005年达到3.1万亿多元,2006年则达到3.9万亿多元。
从问题方面来看,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所付出的代价很大。由于经济粗放扩张,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问题越来越突出。2004年,我国gdp按当时汇率计算占世界的4%,但消耗了全球8%的原油、10%的电力、19%的铝、20%的铜和31%的煤炭。2005年,我国gdp占世界的5%,但一次能源消耗量占世界的14.7%(煤炭则占36.9%),钢材消耗量占世界的27%,水泥消耗量占世界的50%。2005年,我国万元gdp能源消耗量为1.22吨标准煤,相当于美国的3.2倍、日本的8.7倍。另一方面,我国资源并不富裕,人均耕地、淡水、石油、重要矿产品(如铁矿石、氧化铝、铜等)短缺。多年的粗放扩张,已使我国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增长构成严重制约,成为最突出的瓶颈。能源资源消耗高还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针对这样的情况,“十一五”规划纲要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作为落实“十一五”规划的关键。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22个主要指标,其中gdp和人均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