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化建设的发展形势,经营性文化产业长期混同于公益性文化事业,脱离市场,缺乏活力,等、靠、要思想根深蒂固。三是文化产业的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低,民办文化企业数量增加缓慢。四是全市文化系统文化产业资源分散,各自发展,缺乏统一规划。五是人才匮乏,高层次、高素质文化经营管理人才不足,难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
下一步,要加强文化产业规划的制定和政策研究,大力发展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一是成立*市文化产业协会,建设*文化产业网,推动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结合,打造我市文化产业宣传、展示、招商、交易的网络平台。二是依托文化场馆,打造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形平台。加快“两馆”大楼文博会展、文艺演出、影视放映、娱乐休闲等文化产业项目开发;以*艺校、市群艺馆为依托,建立文化艺术培训基地;以市民间艺术博物馆为依托,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作、展示、销售基地;规划建设豫北地区有影响的文化艺术中心和工艺美术品交易中心。三是加大扶持力度,打造文化知名品牌。推动殷墟大遗址公园建设,打造殷墟世界文化遗产品牌;抓好精品剧目创作,打造精品演艺品牌;挖掘开发安绣、木版年画、剪纸、农民画、麦秆画、秦氏绢艺等优秀民间艺术品,打造民间文化品牌。四是抓好特色文化产业村建设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重点扶持壮大工艺品生产、演艺娱乐、创意设计、艺术培训业的发展,培育大型文化企业,形成文化产业集聚区和文化产业创业园区。五是建立项目推进机制,培育文化中介机构,加大产品推介和项目招商力度,将我市的优秀文化产品推介到国内外市场。六是启动文化人才建设工程,抓好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确立以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产业人才实行奖励。七是鼓励民营企业在市场条件下参与国有文化资源的整合、重组;对有规模、市场前景好、有益于民族文化的保护、有较高艺术品位的项目,重点实施政策倾斜和扶持。八是以发展文化产品市场为重点,建立健全各类文化市场;建立高效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系和监管体系,提高执法效率和监管水平。
(三)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着力点,大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这几年,我市文化建设之所以能取得新的进步,开创新的局面,得益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扎实推进;而解决制约我市文化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然有赖于改革的深入、体制机制的创新。要进一步明确文化行政部门工作职责,将职能转变到统筹规划、制订政策、把握导向、组织协调、检查监督上来,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要加大对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力度,对不同的文化单位区别政策,分类指导、有序推进。一是全面推动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三项制度改革。逐步实行领导干部公开选拔、中层干部竞争上岗、职工全员聘任、职称评聘分离、工资绩效挂钩等办法,扎实推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人员实行档案工资封存,人员在岗期间实行岗位工资,以岗定薪,岗变薪变,事业在编人员退休后,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办理退休手续。二是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实行转企改制。通过实施产权制度改革,采取租赁、授权经营、兼并重组、资产出让、股份制改造等形式,对文化系统所属影剧院等经营性事业单位进行公司制改造,盘活国有文化资源,真正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机制先进、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三是积极抓好市直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制定*豫剧院组建方案,成立崔兰田豫剧团、崔派艺术研究室、青年豫剧团、歌舞队、四股弦剧团,实行“一院两制”运作模式。成立*市歌舞团,与*豫剧院合并组建*演艺集团,打造成为一个跨地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