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独立性较差。而模块则具有更大的综合性和更强的独立性,例如: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要求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从而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位;每一模块也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与建议,有利于教学实施。从设计类型及相互关系来看,单元主要以知识的逻辑联系为纽带加以线性组织,单元之间呈现递进关系,必须前后依次展开;而模块设计则有多种类型,既有前后递进、学科逻辑较强的设计,如模块a为模块b的基础;也有并列关系设计,如模块a与模块b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可以先学模块a也可以先学模块b,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最先学习的模块内容。
高中《数学课标》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来自中科院、工程院的王梓坤、张恭庆等6位院士对数学课程标准给予充分肯定,认为数学课程体现了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体现数学学科发展的趋势,突出数学的人文价值,重视增加了数学建模、数学探究、数学文化等内容,将数学置于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中,拓展学生的视野,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崔俊芝院士认为,高中是人生中选择志愿、确定志向的时期,对于多数人来说,高中确定的志向会影响人的一生。因此,作为高中主要学习内容之一的数学,从教材的编写到讲授方法、课外活动都会对学生确定志向有一定影响。为此,崔院士建议高中数学应该重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既学习数学知识,又学习数学思想,学习用数学知识和思想表达与解决现实世界一般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因此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要重视基础性、时代性和多样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重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形成过程,而且适当加强不同知识模块的关联性,以使学生形成较完整的数学思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高中课程改革如何与初中课程改革实现和谐衔接。
应该说,高中课程改革是在初中课程改革基础上的再改革,应该是一种比较自然的衔接,但由于高中课程改革说涉及到的知识体系较之初中而言,要来的复杂和具体,在“三维”目标上的要求跨度要大。对于教师来说,应该如何适应高中课程改革的进一步需要?对于学生来说,应该如何适应高中学习的进一步要求?对于学校来说,如何进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深层次改革,以适应高中课程改革的需要?这些都是摆在改革者面前现实而且棘手的问题。
教师应该树立危机意识,认识到课程改革不单单是改革教育本身,更在于改革教育者、改革教师,通过改革,唤醒教师内心深处的危机意识。在改革面前,每个教师,无论你资格多老,无论你多么年轻,都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必须有学习意识,必须有动力意识,要强调通过改革,加强学习,以学习来强化自身的学识和修养,以学习来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适应高中的改革; 学生要改变传统的学习行为,强化自主学习、培养合作精神,造就探究能力,这是初中阶段学习能力和精神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高中课程改革带来的不仅仅是学习的乐趣,其实更多的还是学习的挑战和压力,因为高中课程改革体现 的是素质教育的思想,它屏弃了应试教育的束缚和局限,在改革中,纯粹的“死记硬背”式学习方式非但不能适应,还会限制和影响学习成效; 学校应该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大学校的内涵建设,在不断完善学校各项硬件设施的基础上,着眼于人的发展和生命的昂扬,从人的精神世界入手,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精神,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形成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