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方面的重要责任。文化产业是经营性的,是文化产品的重要来源,是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市已初步形成了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培训业等门类比较齐全的文化产业群体。国办文化单位数量稳定增长;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开始出现河南凯瑞数码等骨干企业;特色文化产业初具规模;民间文化产业已迈出可喜的步伐。以文化市场为例,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608个,其中市区270家,县城170家,乡村168家。歌舞娱乐场所97家,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403家,音像制品出租及零售108家,参与其中管理、服务、经营的从业人员3306人。我市文化市场已形成2.07亿元的固定资产,年度主营营业收入为1.12亿元,主营营业税金及附加为5714千元,年利润总额3962万元,各类场所实现了上规模、上档次。
但从整体来看,我市的文化产业还处于起步、探索、培育、发展的初级阶段,与上级要求和先进地市相比差距很大。一是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文化工作存在抓文化事业“硬”,抓文化产业“软”的现象。二是思想解放不够,产业理念不清。文化队伍传统的思想观念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当前文化建设的发展形势,经营性文化产业长期混同于公益性文化事业,脱离市场,缺乏活力,等、靠、要思想根深蒂固。三是文化产业的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低,民办文化企业数量增加缓慢。四是全市文化系统文化产业资源分散,各自发展,缺乏统一规划。五是人才匮乏,高层次、高素质文化经营管理人才不足,难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
改革,采取租赁、授权经营、兼并重组、资产出让、股份制改造等形式,对文化系统所属影剧院等经营性事业单位进行公司制改造,盘活国有文化资源,真正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机制先进、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三是积极抓好市直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制定安阳豫剧院组建方案,成立崔兰田豫剧团、崔派艺术研究室、青年豫剧团、歌舞队、四股弦剧团,实行“一院两制”运作模式。成立安阳市歌舞团,与安阳豫剧院合并组建安阳演艺集团,打造成为一个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综合文化经营实体,走“集团+经纪人+市场”的发展路子,发展壮大演艺娱乐业。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既要有敢为人先的勇气,又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力争使文化的活力充分显现,文化的力量充分汇集,文化的功能充分发挥。
(四)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着力点,大力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安阳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积淀非常丰厚,馆藏文物和地下文物在全省名列前茅,必须加强对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重大工程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抓好老城文物维修工程,提高馆藏文物的保护和展示水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突出“传承发展”的要求,重点抓好普查工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护和传播,确保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
(五)以多出精品为着力点,大力推动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近年来,我们积极实施艺术精品工程,推出了一批文艺精品剧目,现代豫剧《红旗渠》和《大爱无言》荣获河南文华大奖。在这些精品剧目的示范带动下,全市精品剧目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一个狠抓精品生产、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热潮正在形成。
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人才是关键,队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