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利于内部稳定。
以上三个统筹归结起来,其本质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是新时期教育的主要特征。对照这三个统筹,目前我区教育存在诸多不适应的地方。
第一个问题是校长的办学理念不适应。前一阶段,我走访了全区的大部分学校,有二个明显的感觉:第一个感觉是校长对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办学条件改善都十分重视,当然,抓基础设施建设并没有错,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改善办学条件是应该的,但有些校长对新形势下如何抓好内部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办出学校特色却思考不多,思考不深。这说明什么?说明校长的办学理念还停留在抓普及阶段,工作重心还没有转到提高质量上来。第二个感觉是学校债务很重,校长精力难以集中。目前全区学校负债6000多万元,许多校长整天纠缠于债务,脱不开身,哪还能集中精力抓内部管理,我到学校去,很多校长一开口就是“钱”,好像把我看成银行的行长,而不是教育局长。因此,下阶段我们要尽量把不急着上的项目压下来,腾出资金,还掉部分债务,缓解学校的压力。但在这里要说明两点:一是校长们要对我区的教育经费情况有个清醒的认识,不要期望太高。20*年我区财政收入8个亿,其中近7个亿用于保吃饭,只有1个亿是可用的,而仅仅教职工医药费一项,经过多方努力,区财政就拨了1077万元,区里还有其他建设要搞,其他社会事业要发展,教育能争取到多少?不仅如此,按有关规定,到9月份,义务教育阶段取消杂费,实行免费入学,届时教育的日子可能更难过。因此,我们要作好继续过苦日子的准备,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口上。第二点是各位校长要把本乡镇、街道的教育转移支付经费使用好、监督好,防止被移用。前几年,对教育转移支付经费的使用有些乡镇、街道做得比较好,有的相对较差,今后局里将坚持这样一个原则,哪个乡镇、街道把转移支付经费移用了,哪个乡镇、街道的建设项目就不审批,不支持。请各位校长要想尽千方百计,把转移支付经费争取到手,同时,回去向当地党政一把手和分管领导汇报,向他们说清楚局里的这个原则。
第二个问题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基础教育发展失衡。这几年,我区陆续有学生到外区就读,远的到上海、杭州,近的到*、温岭等地。学生为什么要外流呢?说明群众对我区的教育还不信任。其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我区的优质教育资源无论在质上还是在量上都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屈指算来,我区的高中、初中、小学到底有几所能拿得出跟人家比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家长愿意出钱,对方学校愿意收,学生要走,你用行政命令是阻止不了的,唯一的办法是办好我们的学校,扩大我区的优质教育资源,满足家长的教育需求。
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并存的是我区的基础教育发展极不均衡,不仅城乡学校之间发展不均衡,就是城区学校之间,发展也不均衡。由于不均衡造成了学生择校,大批学生跨学区流动,结果有的学校学生爆满,有的学校门可罗鹊。这不仅造成了教育资源浪费,也造成了教育的不平等,如果控制不好,超出一定的度,会造成社会不稳定,这与基础教育的本质要求是格格不入的。而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我们的校长为了本校的招生,到处去挖生源,客观上对学生择校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而使学校发展不均衡的现象进一步加剧。
当然,均衡发展不是简单地搞平均发展,搞“削峰填谷”或“一平二调”,也不是不要特色,更不是降低教育水平,而是为了促进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在多样化中求均衡,在形成特色中提高水平。均衡发展是相对的,也是动态的,我们的目标是努力做到比过去更均衡,教育整体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