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重点,城市的重点是社区,农村的重点是乡镇,而重中之重是乡镇文化站建设;“线”就是相关部门条线分工,通力合作,互建互补,共建共享;“面”就是点线互联、纵横交错,全面覆盖。二是公共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要精心组织。有了阵地和载体,还必须有丰富的服务内容。加大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力度,扶持现实题材、农村题材、少儿题材作品创作,推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产品。三是公益性文化活动要广泛开展。要坚持重心下移,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多举办一些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多提供他们普遍欢迎的文化服务;要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变“三下乡”为“常下乡”。要培养农民文艺骨干,鼓励多种形式的农民自办文化活动。四是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服务要创新。公益性文化单位要积极申请、设法筹集必要的运行经费,保证正常运转。要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重要公益性文化产品、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要扩大服务范围,增强服务效益。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扶持力度。
(二)以提升文化软实力为着力点,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
文化事业是公益性的,是主流文化的主要阵地,体现了政府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方面的重要责任。文化产业是经营性的,是文化产品的重要来源,是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市已初步形成了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培训业等门类比较齐全的文化产业群体。国办文化单位数量稳定增长;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开始出现河南凯瑞数码等骨干企业;特色文化产业初具规模;民间文化产业已迈出可喜的步伐。以文化市场为例,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608个,其中市区270家,县城170家,乡村168家。歌舞娱乐场所97家,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403家,音像制品出租及零售108家,参与其中管理、服务、经营的从业人员3306人。我市文化市场已形成2.07亿元的固定资产,年度主营营业收入为1.12亿元,主营营业税金及附加为5714千元,年利润总额3962万元,各类场所实现了上规模、上档次。
但从整体来看,我市的文化产业还处于起步、探索、培育、发展的初级阶段,与上级要求和先进地市相比差距很大。一是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文化工作存在抓文化事业“硬”,抓文化产业“软”的现象。二是思想解放不够,产业理念不清。文化队伍传统的思想观念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当前文化建设的发展形势,经营性文化产业长期混同于公益性文化事业,脱离市场,缺乏活力,等、靠、要思想根深蒂固。三是文化产业的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低,民办文化企业数量增加缓慢。四是全市文化系统文化产业资源分散,各自发展,缺乏统一规划。五是人才匮乏,高层次、高素质文化经营管理人才不足,难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
下一步,要加强文化产业规划的制定和政策研究,大力发展具有安阳特色的文化产业。一是成立安阳市文化产业协会,建设安阳文化产业网,推动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结合,打造我市文化产业宣传、展示、招商、交易的网络平台。二是依托文化场馆,打造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形平台。加快“两馆”大楼文博会展、文艺演出、影视放映、娱乐休闲等文化产业项目开发;以安阳艺校、市群艺馆为依托,建立文化艺术培训基地;以市民间艺术博物馆为依托,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作、展示、销售基地;规划建设豫北地区有影响的文化艺术中心和工艺美术品交易中心。三是加大扶持力度,打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