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一、关于精品与精神的问题。不断推出艺术精品力作,努力提升**文化的影响力,是衡量文化“软实力”的显著标志,也是专业艺术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强调艺术质量是艺术创作的生命,要坚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在艺术上力求精湛,在制作上力求精良,在舞台呈现上力求精美。但何谓精品?标准是什么?谁才是最有权威的裁判?我想,只能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喜欢不喜欢、爱看不爱看,应当成为评判艺术作品的根本尺度。也许有人会说,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是有区别的,这固然不错,但这与创作精品和面向群众二者之间并不矛盾。演出是艺术表演团体基本的生存活动,也是检验艺术创作质量高低的最有效的手段。在全体社会成员知识程度大为提高的今天,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都应该也可以找到自己的观众群。许多艺术表演团体的实践证明,
往往是艺术质量过硬的作品,才会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才能多演出。也正是那些受到群众欢迎、长演不衰的作品最终经受住历史和时间的考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传世佳作。艺术家创造性的劳动,他们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条件是打造精品的决定性因素。客观地说,我们现在的条件还很困难,两团一校、剧研室文化馆都还是积贫积弱,在负重爬坡。但是,困难不能不发展,困难不能懒散慢。所以,这里我想特别强调一条,那就是我们一定要提高精气神,增强责任感,一要用情,就是干事情满怀热情,抓创作充满激情。二要用心,就是谋划工作真用心,组织实施尽全心。
二、关于信心与信念的问题。提起文化部副部长陈晓光,大家都知道。多年来主管艺术生产,同时又是著名的词作家。毫不夸张地说,改革开放30年我是听着他的歌成长的。从《采蘑菇的小姑娘》到《在希望的田野上》,从《那就是我》到《你像雪花天上来》,晓光的词作流传了多少年、温暖了多少人啊!晓光的词作十分坦荡,就算是主旋律,也都如同唠家常,没有刻意为之的矫情与做作。他的词作用的都是朴素的句子,表的却是大爱。我曾有幸两次亲耳聆听晓光的演讲,他说,世上没有不事耕耘但求收获、不努力就成功的奇迹。他还说,文艺创作自古以来就是一项清贫辛苦的精神劳动,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拒的是诱惑。要创作出传诸于世、历久弥新的文艺作品,就要有甘于寂寞的情操,就要有志存高远的理想,更要有脚踏实地的心态。我们有的同志,毫不客气地讲,“社会化强,理想化弱;疲软感强,责任感弱”。从事文艺创作的人要少点社会化,多些理想化,增强责任感。有一篇介绍晓光的文章,题目就叫《信念那么美丽》。文艺创作必须要有信念,还要有信心。不要怕失败,也不要怕一次两次的不成功,要有必胜的信心,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三、关于有为与有位的问题。文化工作要被党委重视、政府支持、社会认可,就必须拿出过得硬的作品来,就需要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们用全部的才情和激情,创作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文艺作品并把这样的文艺作品奉献给人民群众。要树立有位应有为的理念,树立争为不争位的理念,从而在实际工作中作出更大的成绩,以有所作为赢得地位。我们都学习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活动中,我们也应该积极探讨树立文化工作者核心价值观的问题。我想,至少有这样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去思考:一是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是人类社会最为普遍的奉献精神,它看似平凡,实则伟大。一份职业,一个工作岗位,都是一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障。同时,一个工作岗位的存在,往往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所以,爱岗敬业不仅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二是团结合作。团结就是力量,这是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