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确对待社会舆论,始终坚持正确的医改方向不动摇
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误入目前理论界就医改问题所形成的所谓“政府主导派”和“市场主导派”的分类。其实,医疗卫生事业是一个大系统,包括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卫生监督、健康教育等内容。我市改革后的医卫事业在公共卫生、医疗保障、卫生监督、健康教育方面的政府主导性质是非常明确的,也是不可动摇的。只不过在医疗服务领域实施的是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改革。我们讲政府主导,绝不是政府全包,我们设计的“管办分开、医卫分离、医防分设”的改革思路,就是按照医疗卫生事业的规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好应该由政府办好的公共卫生事业,提高政府对医疗卫生领域的引导力、控制力、监管力;我们讲市场机制,不是全盘化之,更不是“卖光式”改革,政府甩包袱,而是采取鼓励各种所有制形式,大力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兴办医院和诊所,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创造条件。这个思路,我觉得不仅在*,而且在整个欠发达地区也有典型代表意义。因为在中国,真正算得上发达地区,通过政府财政来包办医卫事业还不多,绝大部分地区还属欠发达地区。以*为例,医改前的*年,全市可用财力6.8亿元,要负担财政供养人员11万人,其中教师近6万人,医卫人员近1万人,除省财政转移支付外,人均财力只有6200元,在分灶吃饭的体制下,吃饭很难保证,更谈不上支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当时的情景大家记忆犹新,医卫人员、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都难以正常发放,医院正常的运行经费难以保证,更谈不上拿钱出来兴办新的医院,新添好的设备。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时的医院机制不活,维持开门,医卫人员积极性不高,外流严重。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全市医疗资源缺乏,千人拥有的医卫人员和床位数只有1.64人和1.04张,都是全省最低的,不及全省平均水平的1/2,最终是人民群众“缺医少药”。与其这样缩在墙角,还不如奋起一跃,靠改革创新走出一条新路。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让民间资本、外来资本进入卫生事业领域,做政府想做而无力做的事情,这是我们考量问题的基本前提,也是外界所说*的医改是“逼出来的改革”的动因。社会办医的积极性很高,我们为什么要压制他们呢?现在*大地上医疗机构确实不少,遍布城乡大地,就在老百姓身边。这些医院不仅给老百姓看病带来了方便,而且通过竞争扩大了优质的医疗资源,提高了服务水平,降低了同比的医药费,客观上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通过改革,我市的医疗资产由5.98亿元增加到14.56亿元,卫技人员由过去的8519人增加到10295人,增长21%,病床数由过去的54*张增加到8509张,增长了57%,全社会办医的医疗收入也增加了,这也是很正常的,是由于群众健康意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而提高,看病方便了,疑难病症也不用转向外地了,以前群众不愿意看或看不起、看不了的病,现在也能在当地看了,而且能够看好,这是*老百姓得到的最大实惠。
目前的社会舆论,一般都认为民营医院、股份制医院都是趋利性的,是为了赚钱而办医的。这个不能一概而论,趋利性不是万恶之源。“政府主导”要加强对他们监管。同时,也反映出我们的优质医疗资源竞争性还不够。如果一个医院趋利性太强,一味只是为了赚钱,群众也会有比较、有识别的,他们看病就会有多种选择。少数不按政府指导的办医规则,不符合医院发展规律的医院就会倒闭关门,这也不是什么坏事。因此,我们所说的“政府主导”主要是政府应该找准定位、扮好角色,做自己应该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