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经费投入的同时,研究通过“契约形式”,对于卫生院原来承担的防疫保健等12项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委托各类医疗机构承担,政府可通过“考核”采取用经济补偿的手段购买服务。今年我市准备先选择1-2家乡镇卫生院进行试点,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再逐步推开。
2、以布局调整为抓手推动卫生资源优化配置。布局调整,是卫生发展走出困境的良机和治本之策。卫生资源分散、小而全、布局不合理,是我市卫生事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这也是我市社会公共事业的共性问题。但总体上,整个医疗预防保健体系仍然没有摆脱计划经济时期以传统的行政区域来设置医疗机构的框框,市有人民医院、中医院等各大医院,片有中心院,乡乡都有卫生院,有的还有分院,村有卫生室。现有医疗机构的设置与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流向已明显不相称。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集镇化建设步伐加快,乡镇区划机构设置有所调整,交通条件大为改变,以及老百姓就医观念的变化和医疗需求的提高,使得这一问题日渐突出。乡村卫生院“吃不饱”,大的医院满足不了需求;卫生人才大量浪费、医疗水平得不到提高;卫生设施重复建设,共享水平低;人员费用支出居高不下,有限的资金难以集中办事业。从卫生事业发展来讲,合理的规划、适度的集聚,有利于医疗设施的改善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医疗人才向专、精、高方向发展。因此,加快卫生布局调整已迫在眉睫,必须要有大的动作。在布局调整中,我认为总体上宜坚持四个原则:一是要按市场要求配置资源的原则,提高资源共享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二是相对方便群众就医的原则,要根据群众的需求来设置相应的医疗机构;三是有利于医疗保障水平提高的原则,布局调整不能以降低医疗质量、降低老百姓的医疗保障水平为代价,特别是偏远山区的基本医疗保障机构要保留,以备救急、公共卫生的需要;四是与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原则,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流、物流集聚,如城区周边的乡镇,可逐步弱化乡镇卫生院的配备,鼓励向市区集聚。因此,当前的工作重点应做好“三个一”:一是编好一个规划,即“十一五”卫生发展规划和区域卫生发展规划,通过区域卫生规划,实现城乡医疗设施的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二是完善一个网络,即按照“提升县级、巩固乡级、健全村级”的思路,完善市、镇、村三级的公共卫生应急处置网络,加快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是抓好一支队伍,按照以防为主的原则,进一步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队伍的建设,确保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有效处置。
3、以市场化理念推动卫生医疗体制改革。卫生事业的发展,改革是治本之源。卫生医疗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是有利于卫生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人的积极性的调动、有利于医疗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减轻患者的负担。着力点是要运用市场化手段,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打破政府统包统揽卫生事业发展的格局,大力推进公办、民营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社会公共事业市场化改革已是大势所趋,早改早发展,早改更主动。改革中要把握以下几个重点:一是大力鼓励支持社会民办医疗机构。本着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以“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理念,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思路,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卫生事业,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卫生事业社会化的良性发展格局。今后,我市将进一步加大这方面的力度,对于新办的医院要尽可能实行民办民营。卫生部门主要是着重把握市场准入制度,审核其资质、场所等是否符合条件,符合一家批一家。这方面我们已有所尝试,而且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格局。这里特别要提到“*骨科医院”,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市范围内规模最大的骨伤专科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