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次全会以来的工作回顾
(一)突出中心工作,经济建设健康发展。区委始终坚持以经济工作为中心,积极应对国家宏观调控,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强化招商引资工作,致力调整优化结构,促进经济协调发展。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8亿元,比增9.48%,其他主要经济指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任务。
一是三次产业协调推进。深入实施工业牵动战略,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工业园区建设迈开新步伐,一批有竞争力的新项目先后落户三联和河浦等工业区;支柱产业发展良好,电子、工艺、医药等行业稳健发展,巩固了全区工业增长的基础;企业在发展中壮大,预计全年工业总产值达到50.3亿元,比增12.9%。基础性建设有效推进,华能电厂二期建设进展顺利,220kv珠浦变电站主体工程竣工,公路拓宽和市政建设等有新的发展,为我区吸引大型工业项目提供保障。随着工业牵动的功能增强,各产业协调发展。建筑业不断拓展外地市场,扩大建安、路政市场份额,房地产开发取得重大突破,企业发展上新水平。农渔业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克服持续干旱等自然灾害,保证了春耕夏种生产顺利进行,超额完成市下达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以省无公害蔬菜种植和水产养殖基地为载体,加强对农渔牧企业的培植和扶持,增强了发展后劲。旅游业加大宣传促销力度,不断提高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二是外源型经济与内源型经济齐头并进。以招商引资为龙头,深入实施外向带动战略,提高外源型经济发展水平。制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的意见》,落实领导工作责任制,成功举办"9?19"招商引资推介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共有15个项目建成和投产,7个项目签约,18个重点投资项目进行推介,招商引资工作出现良好的态势。积极引导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春秋两季广交会取得历史性突破,外贸出口业绩骄人,预计全年出口总值达到1.2亿美元,比增35.4%。努力营造发展民营经济的良好环境,增创民营新优势,做大做强内源型经济。积极引导和扶持民营企业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2家企业成为省民营科技企业,7家企业取得进出口经营权,3家企业享受出口a类管理,6家企业获得通关f通道管理待遇,民营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撑。
三是整合和盘活资源同步迈进。充分利用市赋予工业用地管理优惠政策,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做好用地规划,规范征地程序,杜绝圈地行为,确保有足够的工业用地承接大项目落户,特别是认真做好工业区的规划,充分发挥集聚效应。以整合资源、盘活存量、发挥效益为原则,集中对散、乱、小的工业地块进行有机整合,想方设法盘活闲置厂房、仓库、土地等存量资产,吸引客商投资办业和增资扩产。成功促使搁置达10年之久的三联工业区启动路道建设和项目落户,清理出租闲置厂房15000平方米。妥善解决区属资产配置问题,提高财政效益。
(二)重视"三农"问题,农村工作成效明显。以农民增收为重点,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按照农村税费改革要求,级级落实减负责任制,坚决杜绝截留、挤占、挪用补贴资金的现象和各种加重农民负担的行为,农民年人均减负131元,减负率达到89.89%。把推进信用村建设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开展创建信用村活动。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全年累计投入农业基础建设资金740多万元,改善灌溉面积6900亩,治涝面积15350亩。解除近2万亩农作物旱情,把旱灾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积极实施城乡联动战略,高度重视农村经济发展。重点引导基层利用闲置厂房、荒坡地、池等资产,通过出租、承包经营等灵活方式兴办实业,既解决了部分农村劳动力,又增加了集体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