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展公共卫生科建设,创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模式
20**年,我市通过在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化公共卫生科,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整合,探索了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新模式。一是职能的整合。我市将原在各级疾控、妇幼保健机构实施的传染病管理、免疫预防、健康教育、慢性病防制、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残疾人康复等适宜在社区开展的各项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统一移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明确了社区公共卫生“5大类20项”工作任务;二是资源的整合。通过竞争上岗,选拔了一批具有预防保健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安排到公共卫生科。通过政策倾斜,对公共卫生科优先保障经费、配置设备、改善环境。通过合理调整,在公共卫生科设置传染病管理室、免疫预防室、妇幼保健室(计划生育指导室)、卫生监督室、健康教育与慢性病防治室,业务用房总面积不小于80平方米;三是管理的整合。建立了全市社区公共卫生工作统一规范、统一培训、统一指导、统一考核、统一核拨经费的集中管理模式,按照费随事走和政府购买服务的原则,完善了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补助办法,制定了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与经费补助标准,在对完成工作的数量和质量全面考核的基础上,核拨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
通过在全市创建标准化公共卫生科,极大地提高了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水平和能力。全市社区公共卫生工作20**年与20**年相比,一是传染病防治效率提高。疫情及时报告率由97.3%增加到99.5%,结核病督导由241人次增加到1187人次,第一、二类疫苗和流动儿童接种人次分别由8.39、7.21、1.02万人次增加到9.26、9.**、1.14万人次;二是慢性病防治力度加大。慢性病随访病例增加了1**.6%;三是妇幼保健工作得到强化。产后访视人次、儿童4.2.1体检人次、妇女病筛查人数分别增加了20%、23.6%、57.9%;四是健康教育活动深入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次数和参与社区健教居民人次分别增加了68.6%、90.5%;五是卫生监督协管从无到有。参加巡回检查、协助执法、违法行为报告分别达到1587人次、302人次、146次。
二、试行社区首诊,创新分级医疗服务模式
从20**年起,我市在青山区开展了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试点工作,在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小病放心进社区,大病顺利进医院,康复平安回社区”的分级医疗服务新模式。一是明确社区首诊人员范围。青山区政府规定,辖区内的1.5万特困群众和武钢等大型企业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20万职工及其家属,就医必须首诊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诊到医院;二是实施首诊优惠政策。对到社区首诊人员免收普通门诊挂号、诊疗、注射服务、住院诊疗、护理服务费用等五项医疗服务费用,对特困群众还按20%比例减免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功能、胸透、心电图等六项检查费用,并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因政策减免部分,由政府予以补偿;三是建立双向转诊机制。确定青山区辖区内的二级以上公立医院为社区定点转诊医院,制定社区常见疾病双向转诊标准,确定转诊流程,完善转诊制度,明确转诊责任。社区全科医生根据双向转诊标准和首诊病人的病情,向病人提出转诊建议,指导病人选择上级医院和就诊科室,必要时陪同护送病人转诊。上级医院对社区转诊的病人给予部分医疗服务费减免优惠,住院医师在病人出院时填写康复计划,并通知社区全科医生对病人进行康复治疗。
青山区通过探索社区首诊工作,方便了居民就医,合理分流了到大医院的病人,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