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基本形成,但教育结构不尽合理,符合终身学习要求的各级各类教育“立交桥”尚未建成;三是素质教育不断推进,但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相对陈旧,“应试教育”倾向没有根本扭转,严重影响创新人才培养;四是办学条件总体改善,但教育投入不足,资源配置不尽合理,部分地区教育发展比较滞后;五是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深化,但内在活力不足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学校、师生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六是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但城乡、区域和校际间差距比较大,部分大中城市义务教育择校问题突出,国家助学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七是拥有1700万人组成的、结构日趋合理的教师队伍,但教师结构性短缺依然存在,总体水平特别是农村地区教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八是教育发展环境日益改善,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在一些地方尚未完全落实。
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我们要全面客观把握当前教育形势,既不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要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科学谋划和扎实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既要注重积极进取、尽力而为,又要注重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统筹考虑各方面要求与现实条件的可能性,避免不切实际把目标定得过高;既要注重统筹规划、整体设计,又要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针对东中西部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特点,分区规划、分步实施;既要注重办学效益、办出水平,又要注重促进公平、雪中送炭,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切、反映最强烈的问题。
三、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没有改革创新就没有科学发展。当前,教育改革有着许多有利条件。30年改革开放为教育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央推进改革的决心很大,群众要求改革的愿望强烈,教育系统也希望通过改革解决存在的问题。但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改革不仅是体制机制转变,也涉及利益格局调整。目前,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难度大、压力大、矛盾也比较多。无论从国际形势、国家发展全局、人民的要求还是教育系统本身看,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必须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扎实推进,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体系。
第一,要切实转变观念。这是教育改革创新的先导和前提。只有拥有先进教育理念,才会有清晰有力的改革思路,也才会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出路。一是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二是树立人人成才和多样化人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创造适合他们的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促进学生自觉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让教育成为每一个人追求幸福人生的重要途径,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三是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克服“应试教育”弊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在一生中各个阶段都有根据自己意愿接受进一步教育的机会。
第二,要创新培养模式。这是教育改革创新的核心和重点。根本目的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是深化课程、教材和教学内容改革,使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着力解决课程中存在的“繁、难、偏、旧”问题,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二是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挑战权威,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注重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