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教育公平,关键是创造机会公平。要坚持以人为本,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把有限的国家财力多用在最困难的孩子们身上。要积极改善农村和贫困地区办学条件,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要推进教育信息化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第七,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建设一支献身教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教师是学生成长进步的引路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鼓励大学生、师范生到基层、农村任教。教师要自觉加强师德修养,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要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让教师成为全社会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
这些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这两个基本问题,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自觉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关于教育工作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上来,统一到中央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目标任务和部署要求上来,不断总结新经验、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中央精神落到实处。
二、准确把握当前我国教育的阶段性特征
教育工作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紧密相连,与国际国内环境密切相关。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和教育阶段性特征,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础。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继续显现,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将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新科技革命正在危机中孕育,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许多国家都着眼危机后的繁荣,把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作为重大国家战略,积极谋划教育改革发展,大力吸引优秀基础研究人才、高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人才竞争空前激烈。强国必先强教。谁占领了教育、科技的制高点,谁就占领了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教育肩负着更为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从国内看,我国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处于加速发展、由大国向强国迈进的新阶段。同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更加突出,部分地区环境承载能力已接近极限,外延型扩张模式难以为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新世纪第一个十年我们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第二个十年我们依靠什么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体会,根本靠创新,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教育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从教育自身看,经过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一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二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三是实现了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四是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作出重大贡献。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素质,推动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成为我大国地位的有力支撑。
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在新形势下,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不断增多,但一些旧问题和新挑战也在叠加凸显,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一是“有学上”问题基本解决,但“上好学”问题依然突出,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质量、多样化教育需求尚未得到很好满足;二是现代教育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