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一个哲人说过:“人在吃饱之前只有一个烦恼,但在吃饱之后却有无数烦恼。”现在,人们不仅求“生存”,还要求“发展”;不仅求“温饱”,还要求“幸福”。在我国现阶段,民生不仅包括人民群众的基本物质生活,也包括基本精神文化生活。因此,我们党把“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明确提出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近几年来,我市公益性文化事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获得了长足发展。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成了*市图书馆博物馆综合大楼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等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进展顺利,使更多群众享受到了文化发展成果。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文化活动日益增多,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市文化事业发展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公益性文化事业基础薄弱,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远远没有建立起来。城市图书馆数量少、级别低、藏书不多、员工不足,无法满足读者需要;各区文化馆均有馆无舍,与各区文化局合署办公,严重影响正常业务开展;许多农村乡镇文化站仍然处于无房舍、无器材、无经费的“三无”状态;农村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当单调,仅靠每村每月一场电影和为数极少、蜻蜓点水一样的送戏下乡,很难满足群众文化需要。
文化的主体是人,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为此,一是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要点、线、面结合。“点”就是重点,城市的重点是社区,农村的重点是乡镇,而重中之重是乡镇文化站建设;“线”就是相关部门条线分工,通力合作,互建互补,共建共享;“面”就是点线互联、纵横交错,全面覆盖。二是公共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要精心组织。有了阵地和载体,还必须有丰富的服务内容。加大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力度,扶持现实题材、农村题材、少儿题材作品创作,推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产品。三是公益性文化活动要广泛开展。要坚持重心下移,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多举办一些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多提供他们普遍欢迎的文化服务;要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变“三下乡”为“常下乡”。要培养农民文艺骨干,鼓励多种形式的农民自办文化活动。四是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服务要创新。公益性文化单位要积极申请、设法筹集必要的运行经费,保证正常运转。要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重要公益性文化产品、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要扩大服务范围,增强服务效益。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扶持力度。
(二)以提升文化软实力为着力点,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
文化事业是公益性的,是主流文化的主要阵地,体现了政府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方面的重要责任。文化产业是经营性的,是文化产品的重要来源,是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市已初步形成了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培训业等门类比较齐全的文化产业群体。国办文化单位数量稳定增长;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开始出现河南凯瑞数码等骨干企业;特色文化产业初具规模;民间文化产业已迈出可喜的步伐。以文化市场为例,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608个,其中市区270家,县城170家,乡村168家。歌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