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
p; (四)抓好利益导向制度化。要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为主、社会补充为辅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体系,通过奖、扶、补、免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转变群众的婚育观念,真正使计划生育户在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得实惠,生活上有保障。一要全面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严格资格确认,畅通发放渠道,确保符合条件的对象一个不漏。继续做好独生子女保健费、“两免一补”等各项政策的落实。二要多方筹措资金,逐步兑现落实新的优惠政策:一是对农村年满55周岁的独女户夫妇每人每年补助600元;二是对农村主动放弃二胎生育指标并领取独生子女证的家庭,给予不低于4000元的一次性奖励;三是对独生子女意外伤残、死亡的家庭,区别不同情况,给予5000至30000元的补助;四是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及0—18周岁的独生子女、双女户女孩及其父母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个人支付的每年10元费用由政府财政负担;五是分期分批对农村独女和双女户女孩未考取高中和大中专的初、高中毕业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她们的致富能力。三要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对符合社会救助条件的计生家庭,通过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以及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等制度予以帮助。同时,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优势,在产业建设、扶贫、培训、就业、就医、入学等方面,加大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是独生子女户和双女户家庭的扶持力度,切实解决他们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实际困难。(五)抓好新农村新家庭建设标准化。今年各乡镇要把计划生育新农村新家庭建设作为创建优质服务先进县的重要载体,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倡导婚育新风、培育新型农民,努力建设“少生优育、文明富裕、健康和谐”的计划生育新农村新家庭。县人口计生部门要严格标准,抓好督促指导,确保到年底全县40%以上的家庭达到计划生育新家庭标准,20%以上的村达到计划生育新农村标准;到2010年全县60%以上的家庭达到计划生育新家庭标准,40%以上的村达到计划生育新农村标准,确保计划生育新农村新家庭创建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六)抓好监督管理网络化。各乡镇和各相关部门要强化人口计生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配强配硬乡镇、村、组三级人口计生工作管理与服务队伍,形成行政部门、服务机构、群众团体三支队伍于一体,目标一致、运转高效、相互配合、信息共享的科学管理格局。一是加强计生队伍建设。要配强乡镇计生办和服务站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对计生岗位上的非技术人员通过竞争考核机制逐步转岗分流,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技术过硬、责任心强的基层计生队伍。二是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各乡镇要对村民自治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一次“回头望”,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协议书,使基层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巩固和提高全县村民自治的整体水平,促进计划生育工作重心下移。三是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县人口计生部门要完善管理制度,加大培训力度,提高队伍素质,逐步实现基层网络健全、服务设施齐全、政策进村入户、资料信息入库、服务水平提升、违法生育查处、责任追究落实的工作要求。
(七)抓好流动人口管理科学化。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安康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办法(试行)》,积极创新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以“属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