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育为先”的要求,把思想道德建设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和社会管理、家庭生活的全过程,遵循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和规律,创新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构建“五大平台”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一是构建爱国主义教育平台。即依托县(乡镇)电影院定期播放革命题材优秀电影和时事教育片,对未成年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禁毒教育和法制教育;二是构建文明上网平台。依托县实小、一小、二小,创建未成年人“绿色网吧”,每个“绿色网吧”应配备两名专业教师负责管理与指导,组织开展文明上网培训,引导未成年人文明健康上网;三是构建国防教育平台。依托县人武部及驻军、武警、边防等部门,适时举办国防教育报告会、国防知识图片展,少年军校夏令营以及国防知识竞赛等活动,增强未成年人的国防意识;四是构建法制教育平台。依托关工委、未成办及公安司法机关,组织开展法律知识“远离毒品”等宣传教育,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五是构建科普教育平台。依托县科协、县图书馆,向未成年无偿借阅科普书刊,举办科普宣传图片展、反邪教图片展等活动,引导未成年人树立科学意识,培育科学精神。上述相关责任部门单位,一定要深化认识切实负起责任,强化措施、抓好落实。要坚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发挥好政策对道德生活的导向作用,发挥好规章制度对道德行为的激励约束作用,发挥好法律法规对道德建设的保障作用,集中解决社会风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依法惩治违法行为,规范社会道德秩序,不断巩固和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要通过教育和实践,帮助和引导人们不断增强精神力量,激发创造活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是整个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细胞和基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和灵魂。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抑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建设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保证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一切思想舆论阵地,一切精神文化产品,都要坚持正确的导向,都要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绝不能给错误思想提供传播渠道。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和整个社会风气建设互为条件、相辅相成,二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体现在人们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在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等方面对公民思想道德和整个社会风气的建设作用。要通过教育和实践,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大力弘扬一切有利于推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倡导真善美、抵制假丑恶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履行公民权利与义务、用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成为人民群众普遍遵守的规范,成为人民群众自觉的追求。
第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重点难点在农村;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要高度重视农村。我们要积极引导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发展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效率意识,冲破落后传统观念束缚,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为农民提供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帮助农民掌握政策,了解信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自主创业的本领和能力。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