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贡献率。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不断增加教育投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水平,推进素质教育,完善现代远程教育,稳步扩大高中教育规模,加快社会力量办学和一些重点乡镇建办独立高中步伐。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做好平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筹建工作,把平凉建成辐射周边地区的职业教育培训基地。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多层次培养、引进、开发各类人才,为加快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网络建设的投入,对乡镇
卫生院进行全面改造建设,完善基本公共医疗和卫生服务体系,为城乡居民提供预防、医疗和保健服务。实现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全覆盖,完善治理和运行机制,稳步实施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尽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深化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加强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行业的安全监管。“十一五”末,全市城镇居民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80以上。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完善市、县(区)、乡(镇)文化设施体系,建成市级“三馆三中心”,加强基层文化馆(站)、群众体育等公益性设施建设。抓好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馆、泾川南石窟、灵台皇甫谧陵园等历史文化遗产的维修保护和开发利用。挖掘纸织画等民间工艺文化资源,精心打造崆峒道教文化、大云寺佛教文化、西王母文化、皇甫谧文化等四张文化名片,形成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鼓励精品创作。加强文物保护和文化市场的治理。
五、正确处理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积极创建“生态平凉”
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重视解决资源约束、生态环境安全和承载力问题,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等资源节约制度,降低消耗,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走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在工业集中区、生态农业示范区实行清洁生产和废物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等循环经济示范区(点)建设,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
切实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合理确定矿产资源开发总量,提高回采率和综合利用率。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强化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污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城镇污水处理、企业排污、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处理设施建设,综合防治城区、工矿区、河流和农村环境污染,尽快改善泾河等重点流域水污染状况。
重视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实施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绿色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加强流域综合治理,高度重视水源涵养林保护,使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环境不断优化。
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稳定现行生育政策,强化治理与服务,落实各项奖励扶助和优惠政策。“十一五”期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全市整体达到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市,争创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区)。
六、高度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着力构建“和谐平凉”
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布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加快和谐平凉建设,努力让全市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和社会服务业,广开就业渠道,促进多形式就业,在抓好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工作的同时,努力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逐步提高城乡统筹就业水平,探索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