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建设,挖掘内涵,提升品位,着力培育平凉旅游品牌,形成要素齐全、功能完备的平凉旅游产业体系。到“十一五”末,旅游产业综合收入占到gdp的6左右,以西部高原人文生态旅游胜地的新形象,跻身全省旅游强市,建成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三、加强软硬件环境建设,倾力塑造“魅力平凉”
发挥平凉地处西兰银三大城市交汇中心的区位优势,下功夫改善软硬件环境,增强对外吸引力。积极利用西安经济圈的辐射效应,扩大与毗邻地区间的合作与互通,促进开放与开发。把平凉建设成功能完善、环境宜人、交通便捷、人气聚集、布满活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构筑交通区位新优势。在抓好平定高速公路建设的同时,力促西平铁路、天平铁路、平凉至天水高等级公路等重大交通项目早日开工,加快县乡道路改造,建成贯通内外、连接城乡、畅通快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形成平凉与西兰银三小时交通圈和市内两小时交通圈。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依托现有网络资源,促进电信网络、广播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融合发展,建成以光纤接入为主的数字化、宽带化和业务多种化的综合接入网,基本实现光纤到楼、宽带入户、资源共享,全力打造“数字平凉”。
健全完善特色城镇体系。以平凉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县城为骨干,以发展小城镇为基础,加快建设规模结构组合有序、发展布局科学合理、资源要素有效集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城镇体系。突出平凉城区在全市城镇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控制西片生态区、扩张中片柳湖新区、大力发展东片工业区,加快崆峒大道和泾河风情大道两个综合开发带建设,实现城市“五纵十横一环”的道路网络新构架。立足于做秀做美生存环境、做优提高服务功能的目标,着力改善平凉市区、县城和重点小城镇道路、给排水、集中供热、管道燃气等基础设施,注重城镇环境建设,进一步完善城镇环保和文化服务设施。加快房地产业发展,重视廉租住房建设,改善城镇居民居住条件。强化城镇治理,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全市城镇化水平到2010年达到30左右,努力把平凉建设成青山碧水、环境美丽的新家园。
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坚定不移地抓好国有企业改革,启动实施粮食企业、流通领域和公路交通治理体制等改革,实现产权多元化、经营市场化。大力推进政府治理体制改革,建设“阳光政府”,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深化城乡治理体制改革,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盘活土地资产,提高经营效益。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扩大对外贸易,出口创汇达到2000万美元。
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从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服务环境、社会环境着手,以热忱服务、实现双赢为宗旨,果断查处破坏环境的人和事,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快建立市场化投融资机制,以产权转让和公用事业经营权出让为纽带,下大气力引进一批域外投资者。把政府信用和银行信用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担保机构,提高信贷融资能力。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直接融资。支持非公有制企业以产权转让和股份制等形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到“十一五”末,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
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精心培育“人文平凉”
坚持以人为本,围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全民综合素质,继续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抓好一批社会事业发展精品工程,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加快科技创新与推广。推进科研事业单位体制改革,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参与产业开发,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进步和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突出农业、能源、资源、环境等重点领域,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努力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