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37.4,是我市实施项目数量最多、完成投资规模最大的一年。平定高速公路开工建设,西平铁路列入铁道部“十一五”规划,天平铁路通过方案评审。华庄公路、铜城水库、城网改造、村村通等级公路等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世行二期、农村沼气、安全饮水、易地扶贫搬迁、平高公路、污水回用、崆峒山二期国债等项目全面建成。
四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共完成城乡规划编制103项,实施城镇基础设施和综合开发项目238项,完成投资11.1亿元,增长9.6%。平凉城区“两路一园八配套”工程完成拆迁建设工作量2.55亿元,柳湖路改造工程全面竣工,泾河风情大道建设完成土路基及部分桥涵工程,柳湖公园东扩完成拆迁及“三通一平”,“八配套”工程
基本完成,绿色、美丽、和谐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正在形成。各县共实施城镇建设项目54项,完成投资2.1亿元。城镇功能不断完善,辐射带动效应进一步凸显。泾川丁寨等小康农宅建设成为新的工作亮点。
五是坚持以改革增活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国有企业改革进展平稳,累计完成改革改制263户,占77%。崆峒水泥、新世纪酒业等一批中小企业实现民营控股或民有民营,焕发了新的生气和活力。财税改革和增收节支工作有了新的突破,预计全年完成一般预算支出20亿元,确保了中心口径职工工资发放和各项重点支出。建立市级融资平台,争取国家开发银行开发性金融信用额度7亿元,开辟了政府新的融资渠道。成立全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我市被评为“浙商(省外)投资最佳城市”。全年共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36项,到位资金12.5亿元,是去年的1.38倍。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完成增加值31.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8。深入推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活动,平凉旅游品牌的知名度正在提高,成为全省旅游大市。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对外贸易势头看好,外贸销售和出口创汇分别增长17和16.6。
六是注重统筹协调,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排危建校等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消除d级危房6万平方米,新改建校舍面积20.6万平方米。医专新校区建成投用,平凉一中二部开工建设,农村中小学实现了现代远程教育全市覆盖。全市疾病控制体系和传染病预防体系基本建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取得成效,乡镇卫生治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不断健全基层计生服务网络,落实奖励扶助和保障制度,人口自增率控制在4.96‰以内。全面实施特色文化名市建设规划,以优异成绩通过省级卫生城市验收。《平凉地区志》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突出安全检查和重大安全隐患治理,安全生产形势基本稳定。大力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实施药品、食品放心工程,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重视政法机关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市法院审判大楼和一批基层司法庭所。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了社会稳定。民族宗教、优抚安置、双拥共建、地震、气象、档案、老龄、残疾人等事业取得了新的进步。
七是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民生问题。从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积极稳妥地做好下岗职工安置、征地拆迁、社会保障、救灾救济等工作。落实了年初承诺的八件实事。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1万人,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5186人,全市职工收入人均增加1320元,是近年来增加最多的一年。城市低保标准提高10%,人均补差达到60元。全年发放各类救灾救济资金908万元,落实贫困县农村中小学生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资金1642万元,有效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