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赖以发展的经济基础。党作为一个政治组织,能否顺应市场经济的规律,促进全社会的协调发展,站在时代潮流前列,是对全党的新的重大考验。基于这种现实紧迫性,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都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并把它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政党政治的角度看,提高党的领导干部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从下述方面着手:
首先,学习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深刻认识市场经济的规律。无论在什么社会制度下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都有自己的共同规律。比如,通过市场进行资源配置,遵循公平竞争、法治的规则,等等。规律是客观的,人是无法改变的,所谓驾驭市场经济,实质上就是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把执政党的政策通过法定程序,转变为国家法规,使市场经济向“好的市场经济”方向发展,而不是向“坏的市场经济”方向发展。我们现在存在的很多问题,恰恰是由不恰当地干预市场的运行、不自觉地试图改变其规律引起的。比如,有的地方党组织以行政权力干预微观经济的运行,不但妨碍了市场秩序,还为权钱交易提供了机会;有的党组织在市场经济中无所适从,用计划经济的手段管理市场经济,导致决策失误,等等。这都是在市场经济中力不从心的表现。解决这些问题,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需要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可以断言,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领导干部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越深,在市场经济中违背客观规律的行为就会越少。因此,不断学习新知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是各级领导干部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重要途径。
第二,适应政府职能转换的新情况,在市场经济中准确地为党的职能定位。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仅仅是由领导者个人素质决定的,而且还是由体制性因素决定的。如果把党的职能定位于党“管”一切,延续计划经济时代的体制,那么,无论领导者对于市场经济有多么深刻的理解,都不得不延续计划经济时代通行的领导方法、手段、形式。这里的关键在于怎样理解党对市场经济的领导。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党确立的,党通过政府的行政权力在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发挥了中国的其他组织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党可以利用的政府权力本身发生了变化。所谓执政党,一般是指掌握了行政权力、具有组阁权的党。在现代市场体系中,政府行政权力的行使范围、行使力度都发生了变化。政府的职能更多地限定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在政府的职能尚且要转换的情况下,党利用行政权力手段体现自己作用的空间就大大缩小了。这并不是说,在政府退出的空间政党不能进行活动,相反,由于政党不是政府,它恰恰可以在政府退出的空间进行政治活动,只是不可能再用传统的手段和方式表现自己的领导作用,而必须以新的形象出现,也就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所说的“谋全局、把方向、管大事”,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党的职能应当以此为依据而定位,定位于不干预市场经济,通过制定事关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大政方针,把社会主义制度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