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保护耕地,维护农民利益等一系列政策的同时,必须在构建解决“三农”问题的“长效机制”上有所突破:首先,要继续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夯实根本解决“三农”问题的物质基础。其次,要改革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彻底拆除阻碍城乡生产要素交流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壁垒”,构建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和就业体系。第三,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不断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第四,要加大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能力”。第五,要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实现粮食购销的市场化和市场主体的多元化,放开粮食主产区的粮食收购市场和收购价格,进一步转换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第六,要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努力为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提供金融支持。第七,要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发展农村公共卫生和公共教育事业,着力解决农村弱势群体和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问题。第八,要进一步撤并和精简乡镇机构,减少“吃皇粮”人员,减轻农民负担。
谋求协调发展严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形势与任务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猛,基本建设“摊子”过大,重复建设严重,是导致2009年煤、电、油、运空前紧张和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重要根源。虽然经过一年来严格的宏观调控,使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有所回落,由第一季度的46%下降到10月份的26.4%。但是,据调查,目前国内已开工的在建项目起码要3年才能完成,宏观调控中限期整改的部分仅占到其中的5%左右。特别是政绩和利益驱动,从政府到企业仍大干快上,不仅钢铁、电解铝、水泥、汽车、房地产等受控行业的投资仍“强力反弹”,而且电力、煤炭、铁路等短线行业的投资增长也超常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的迅猛增长特别是钢铁、电解铝、水泥等一些高耗能行业的过度投资,不仅使已经绷得很紧的煤电油运供求形势更加严峻,而且直接阻碍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投资和消费的比例严重失衡,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扭曲。同时,在投资迅猛增长的带动下,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均大幅增长,通货膨胀的压力和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增大。
历史经验证明,每一次经济的大起大落,都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密切相关。因此,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避免出现大起大落,必须坚决控制住固定资产投资过度增长的势头。因此,必须更新发展思路,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切实把工作的着力点转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坚决克服单纯追求和相互攀比增长速度的做法。
●2009年着力点
首先,要更新经济发展绩效的评价方法,把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社会冲突等经济发展成本纳入考核范围,采用绿色gdp。第二,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明确投资权力和相应责任,推进投资民主决策和决策失误“问责”,杜绝“拍胸脯、拍脑门、拍屁股”的盲目决策。第三,要研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理顺资源及加工链条中的价格关系,逐步用“需求为导向”的价格形成机制取代现行的“成本加成”的价格形成机制,让市场价格充分反映“资源稀缺状况”,利用市场机制来解决煤、电、油、运不足的矛盾。第四,要重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